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波恩气候"空谈":气候基金仍未能兑现

2011年06月28日 09:20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波恩气候谈判未触及《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减排目标、气候资金等最为核心的问题

  财经国家周刊报道 在沉闷的氛围中,为期近两周的2011年联合国第二轮气候变化谈判,6月17日在德国波恩结束。

  此次谈判,被视为11月底在南非德班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前的一次重要谈判。来自183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名代表借此讨论未来国际气候协议的架构,各方相互探底,为各自在德班会议上的谈判做最后准备。

  尽管各国谈判代表多对外宣称该谈判获得积极进展,但观察者认为,整个谈判仍以“务虚”为主,未触及《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减排目标、气候资金等最为核心的问题。

  接近“警戒线”

  气候谈判僵持不下,但地球大气中的碳总量,正接近使全球气温上升超过2摄氏度的“警戒线”——一旦超过,气候变化将不可逆转。

  尽管有了2摄氏度这个控制气候变化的统一目标,但各国碳排放的步伐并未因此放缓。

  5月30日,国际能源署(IEA)公布的最新报告显示,随着世界经济复苏,2010年全球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达到306亿吨。

  而来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的分析显示,按各方摆到谈判桌上的减排计划,根本无法满足2摄氏度的要求。

  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SEI)通过对比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减排承诺,发现中国针对2020年的减排承诺已接近美国承诺的2倍;发展中国家针对2020年的减排承诺则超过欧盟承诺3倍,而“基础四国”(中国、印度、巴西、南非)针对2020年减排承诺总和,超过美、英、法、德、意、加、日七国减排承诺总和。

  以中国为例,作为没有强制减排义务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已将单位GDP能源强度下降16%、单位GDP二氧化碳强度下降17%作为约束性目标,列入了“十二五”规划。

  按《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要求,肩负温室气体排放历史责任的主要工业国家,在2020年的碳排放需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25~40%。

  但现实却不尽如人意:美国国内气候立法遥遥无期,承诺的减排量也相当无力,到2020年仅比1990年减排3%~4%;而欧盟三年前许下的承诺为2020年在1990年的基础上下降20%。

  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报告指出,对比承诺目标,可清楚看出到2020年,全球六成的温室气体减排量将由发展中国家实现。

  “现在各个发达国家所做的承诺离25%的下限还相差很远,甚至比京都议定书的目标还低。”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NRDC)气候变化与能源高级顾问杨富强表示。

  《京都议定书》悬空

  作为谈判焦点之一的《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续签问题,在此次波恩会议前夕,已遭一些发达国家刻意回避。

  众所周知,《京都议定书》建立了相当具有操作性的国际排放贸易机制、联合履行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CDM)来进行减排。

  其中,以CDM机制最为灵活。发达国家可借助CDM机制,以项目的方式在发展中国家购买经过核准的减排量,用来抵消其部分减排目标;而发展中国家为完成减排,可以从发达国家获得技术支持和资金投入。

  2010年,全球的碳市场规模已达1500亿元。

  2012年底,《京都议定书》将迎来第一承诺期结束;而第二承诺期的存亡,不仅关乎全球减排行动的下一步,也决定CDM市场的未来。

  目前,承诺一定会签署第二轮《京都议定书》的国家,仅有挪威和瑞典;澳大利亚、新西兰态度较模糊,仅表示有类似意愿,“正在为签署做准备”。俄罗斯、加拿大和日本则明确表示不会签字;而之前退出《京都议定书》的美国,一直希望采取自愿承诺减排体系;欧盟则表示签字必须满足一定条件。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菲格雷斯表示,解决《京都议定书》的前途问题,是今年的核心任务,但是各方在此问题上并没有取得实质进展。

  另外,即使有关国家能在今年年底前就《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续签问题达成一致,但所有国家都在2012年年底前完成续签程序也绝无可能。有联合国官员认为,第二承诺期的续签工作,可能会推迟至2014年或2015年。

  有业内人士指出,《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已无法从2013年起“无缝”进入第二承诺期,将形成一段可能相当尴尬的空白期。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宋亚芬】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