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应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

2011年07月19日 13:58 来源:经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俗话说,“有收没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在我国粮食生产7年连续增产的背景下,今年夏粮又喜获丰收,实现夏粮8年连续增产,水利在其中发挥了农业命脉的重要作用。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水资源短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匹配。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决定了农业高度依赖灌溉,农田水利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基础设施。有关研究报告称,中国稳定的人均0.65亩左右的水浇地,是粮食生产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

  据统计分析,目前灌溉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是全国平均的1.8倍,是旱地的2.9倍,且产量相对稳定。我国现有农田灌溉面积约9亿亩,在占全国耕地面积49%的灌溉耕地上,生产出约占全国总量75%的粮食和90%以上的棉花、蔬菜等经济作物。我国能够以占世界6%的水资源量、9%的耕地,解决占世界21%人口的温饱问题,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功不可没。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和日前召开的中央水利工作会议,都对农田水利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十一五”期间,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等农田水利项目建设投入力度,农田水利服务“三农”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时期,粮食生产依然是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进一步确保我国的粮食生产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增长的需求,是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首先,我国粮食生产的水土资源约束进一步加剧。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已经达到16.5亿亩,在耕地总面积减少的情况下,继续增加粮食播种面积的潜力有限。其次,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

  为切实加强农田水利这个突出的水利薄弱环节,从而更有力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更有力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各地按照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的要求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部署正在加紧行动。水利部有关专家呼吁,当务之急是全面加快现代农田水利体系建设。

  一是全面加快大中型灌排设施更新改造。要按照“功能齐全、管理先进、环境良好”的现代灌区建设要求,进一步加大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力度,确保“十二五”时期完成70%的大型灌区节水改造任务,完成800处重点中型灌区的节水改造任务,确保在2020年底前基本完成大型灌区和重点中型灌区规划改造任务。

  二是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要在认真评估总结现有节水机制和节水模式的基础上,科学规划,整合力量,大力推广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通过大幅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扩大节水、抗旱设备补贴范围,金融优惠贷款、贴息,以及建立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等,引导地方和社会资金发展节水灌溉;依托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节水灌溉规模化推广、牧区水利等项目,集中连片、规模化发展节水灌溉,确保“十二五”时期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000万亩以上。同时,大力推进牧区节水灌溉饲草地建设,确保“十二五”时期发展节水灌溉饲草料地面积500万亩。

  三是全面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要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规模,以县级规划为依据,以小农水重点县建设为平台,加大县级支农涉水资金整合力度,实行集中连片建设,整体整乡推进,确保资金效益;进一步扩大重点县覆盖面,加强田间工程配套,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和山丘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促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

  四是大力推进水源工程及新建灌区建设。要加快新建一批大中型灌区,努力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大力推进西南地区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加快建设一批规模合理、标准适度的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提高抗旱工程保障能力。

  专家还强调,要加快完善以财政为主导的农田水利投入机制,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落实好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同时引导社会各方积极参与,又好又快推进农田水利新发展。

  我们相信,随着农田水利事业不断加快改革发展,现代农田水利体系一定能早日建成,农田水利发展新机制一定能加快建立健全,农田水利建设一定能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更大的贡献。

  李力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宋亚芬】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