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如何看待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扩大

2011年08月09日 15:22 来源:经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2011年上半年石油和化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报告。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我国能源消费持续快速增长,对外依存度不断扩大。1至5月,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达55.2%。业内人士称,这是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首次高于美国。

  数据攀升事出有因

  报告显示,1至5月,国内石油表观消费量(产量加上净进口量)达1.98亿吨,同比增长10.3%,增速比1至3月小幅回落1.6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其中,原油表观消费量为1.91亿吨,增长8.5%,对外依存度达55.2%,已超越美国(53.5%)。

  “原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事出有因。”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董秀成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国从1993年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而且供需缺口持续增大,到2009年对外依存度超过50%,预计今后几年我国石油需求仍将快速增长。其根本原因是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能源消费有着巨大的需求。

  “与此同时,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也和当前的社会消费状况、经济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董秀成说。

  机动车消费增长,对汽油等石油产品的需求量在不断扩大。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介绍,近年来,我国原油需求基本上以每年8%的幅度增长,其中的大部分是被迅猛发展的交通产业直接消耗。

  “比如,目前,我国一年有1800万辆汽车投入市场,今后可能是2000万辆。这就意味着石油需求增长大概4000万吨到5000万吨,占当前消费总量的8%。”林伯强说,“从总量计算,目前我国交通领域所消耗的原油,约超过原油总消耗量的60%。”

  工业领域单位产品能耗过高,也是造成原油对外依赖的重要原因。董秀成认为,从产业结构角度看,我国已经进入重化工业化阶段,石化、机械、汽车等工业加速发展,对原油需求不断上升;而从单位能耗看,目前我国工业单位产品的能源消耗量比发达国家高10%至20%,有的甚至高出50%。

  另外,有关专家表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之所以超过美国,其中有美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近年连年降低的因素。核心原因是页岩气的开采改变了美国能源结构。

  能源消费增速过快

  工信部报告预计,今年国内原油表观消费量约为4.68亿吨左右,将同比增长6.5%,而预计全年原油产量约2.1亿吨,将同比增长3%至4%。按这个数据计算,全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仍将超过55%。

  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太高意味着什么?专家认为,它意味着我国社会生产和能源安全将承受更大风险。因此,采取措施规避各种风险、确保能源安全迫在眉睫。

  “一定的原油对外依存度并非坏事,也不是越低越好,而是要根据自己的自然资源、产业结构、发展阶段等实际情况,保持一个合适的比例。”董秀成认为,原油对外依存度过低,不利于充分利用境外原油资源;但对外依存度过高,则意味着国内经济受国际原油价格波动的影响会不断加大。

  当前,高油价给我国企业经营带来的压力已经显现。据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0.3%,其中燃料动力类价格上涨10.5%,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仅上涨7%,企业生产成本因油价上涨而不断增加。

  工信部报告警示,目前我国石油消费增速超过GDP增速,能源消费增速过快,给能源生产和节能减排都带来巨大压力。

  化解风险保障安全

  如何化解防范风险、保障能源安全?中国油气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毅军建议:一是要长期坚持进口多元化,尤其要进一步加快陆上进口能源战略通道的建设;二是加强能源储备设施及科学运营制度的建设;三是要激励国内石油企业积极参与海外能源投资项目建设;四是注意推动替代能源的建设,并加大节约能源的力度,这方面潜力巨大;最后,应大力推进我国原油、成品油产业链市场化的改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价格市场化的改革。

  “从现实情况看,解决原油对外依存度问题,一方面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有效降低单位GDP能耗;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优化我国能源结构,不断降低煤、石油等化石能源的比重,采取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大力推动新能源、清洁能源发展。”董秀成说。

  “从长远发展来看,根本出路在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董秀成认为,从粗放式发展到集约式发展,从高耗能的重化工业化到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这是西方发达国家共同走过的道路,“当前,我国提出了经济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的目标和要求,这需要进一步推动和落实。”记者 李 会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宋亚芬】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