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专家:“百年前的排放引发今日气候变化”(2)

2013年08月06日 15:36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参与互动(0)

  发展清洁能源中国将获“三赢”

  摩尔认为,气候变暖给全球经济带来的打击将是不可预估的。7月25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即刊发了《北极变化带来的巨额经济损失》一文。文章称现阶段人们对北极的关注只集中在开发这一地区可以给人类经济带来多少好处,而没有计算过这一地区变暖后会给人类造成的经济损失。

  北极地区的资源丰富,其中未探明的石油占全球未探明储量的约13%,天然气占30%。英国劳埃德银行甚至预测对北极的投资可以在未来10年内获得1000亿美金的收益。但是人们忽略了北极的变化将会带来约60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2012年全球经济规模约70万亿美元)。

  除了经济损失外,由于气温升高、冰层融化,原先冰冻的甲烷(CH4)已经开始泄漏,而甲烷是比二氧化碳威力更强的温室气体。传统的研究认为,每吨甲烷导致全球变暖的威力,仅比二氧化碳高出25倍,但这是以过去百年来分摊计算甲烷作用的结果。

  然而,由于甲烷在大气中只停留10年就几乎侦测不到,20年后更是几乎完全消失,因此,将甲烷的温室效应分摊为100年来计算的传统算法,可说是大大低估了它的影响。“按照最新的计算方法,得出甲烷的温室效应当比二氧化碳强72倍。所以,我们一定要阻止甲烷泄漏这一进程!”摩尔说。

  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倾向于使用清洁能源。“清洁能源技术的研发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新兴产业。”摩尔说,现在中国的风能产业也许是全世界最大的。

  7月中旬,最新的全球绿色能源投资数字已浮出水面,美国和中国是一路上涨。据相关报道称,2013年第二季度,全球绿色能源投资增至531亿美元。而这几乎完全归功于美国和中国市场较前一季度有巨幅增长,美国为95亿美元,较上季度增长了155%,中国为138亿美元,较上季度增长了63%。

  摩尔认为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如果处理得当可以得到“三赢”的结果:第一,其他国家将购买中国技术;第二,中国自身环境更加清洁;第三,能树立拯救世界的正面形象。

  “中国在二氧化碳减排方面比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表现出更多诚意。”摩尔说。中国平均每一小时就建一个新的风力涡轮机。据他了解,中国的政府官员在实现减排目标方面承受着极大压力,去年河北安平县甚至为了达到减排目标暂时性地切断了居民用电和公共设施供电,包括交通灯的电力供应。

  百年前的排放引发今日气候变化

  2011年12月,美国《新科学家》杂志的一篇题为《中国尾气排放首次超过美国》的报道中,一些专家提出“发展中国家消费者制造的二氧化碳比发达国家消费者要多”、“发展中国家指责发达国家转移排放的借口越来越靠不住”的言论,摩尔反驳道,这并非全部是事实。

  摩尔指出:“发展中国家数目远多于发达国家,中国的高排放量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人口众多。中国人均排放量仍远低于美国。”

  谈到这件事情,摩尔在北师大全球院的一个研究方向就是研究关于二氧化碳排放的历史责任追溯问题,即有多少二氧化碳排放要归咎于发达国家,有多少是归咎于发展中国家,举例来说,尽管现在中国的碳排放量是世界第一,但这是近些年的状况,还有相当可观的碳排放量发生在一百年前。

  “这是因为气候变化需要反应时间,通常是10年到100年。发达国家从150年前就开始排放温室气体了。”摩尔说,“所以追溯历史责任也是很有必要的。”

  摩尔的研究团队用计算机模型模拟设计了三个地球:真实的地球、只有发达国家排放的地球、只有发展中国家排放的地球。通过衡量海冰消融速度、地球温度变化等各种因素,综合三种情况比较后发现,目前温室效应三分之二的变化来自发达国家排放,只有三分之一来自发展中国家。

  他强调说,这项研究的目的也并不是为了找出到底是谁犯了错,只是为了确认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碳排放量中所占的确切份额。要想使气候变化处于可控范围内,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要下大力气大规模减排,因为最终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记者 张璐晶

【编辑:张卓】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