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西安垃圾场"蚁族"日益壮大 在恶臭垃圾堆上寻宝

2013年08月23日 11:15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记者最近在西安市调查发现,市民因为“怕麻烦”,“不了解”等原因,一般都不会自觉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而拾荒者们却“阴差阳错”地从事垃圾分类的工作。

  小区里的“拾荒客”,或是垃圾分类的“先行者”?

  家住西安南郊长安南路华城国际小区的黎女士最近发现,放在家门外的垃圾袋有时会被人撕开,垃圾散落一地。黎女士告诉记者,自己晚上打扫完家里的卫生,总是习惯把垃圾袋放在门外,第二天上班时再带下楼扔进小区统一的垃圾箱里,可最近已经封口的垃圾袋总是“莫名其妙”被人撕开,散落的垃圾里惟独少了易拉罐、玻璃瓶等可回收废弃物。

  通过与小区物业工作人员的联系,黎女士得知这实际是小区内住户的个人行为,因为废品可以回收变卖,所以小区内一些人就“兼职”做起了垃圾分类回收的工作,不但在集中投掷垃圾的区域“寻宝”,还看上了未经处理的垃圾。

  记者发现,在西安市许多小区里,或多或少存在着“拾荒客”的身影,因为垃圾分类并没有真正实行,垃圾箱也就成了充满着价值的“宝库”。

  李大娘就是一名小区“拾荒客”,在华城国际的小区内的垃圾投放处,记者见到她正在折叠纸箱,她每天晚上9点会准时来这里“淘”垃圾。“虽然卖不了几个钱,可就这么扔掉了也怪可惜的,”李大娘说,“我挑挑能卖的还能卖几个钱呢!”

  就在李大娘“拾荒”的时间里,记者发现扔垃圾的人中几乎没有人将垃圾分类。一些居民说垃圾桶都是一个颜色根本不知道分类扔垃圾“意义何在”;还有居民说,自己对垃圾分类没有什么概念,也不知道怎么分类。

  李大娘有一本自己的“生意经”。易拉罐,啤酒瓶、塑料瓶、废纸箱的价格她都记得清清楚楚;易拉罐要踩扁,酒瓶、塑料瓶要冲洗,纸箱要拆开捆扎等具体步骤她也很熟悉,俨然就是一位垃圾分类“达人”。

  小区物业介绍说,这些居住在小区里的“拾荒客”干的是“垃圾分类”的工作,但有时也影响到其他住户正常的生活,像是乱翻黎女士家的生活垃圾或是在走廊等公共区域堆放废弃物的行为,小区物业都会尽量制止。

  日益壮大的垃圾场“蚁族”

  江村沟垃圾填埋场位于西安市东郊的白鹿原上,是西安现有唯一的大型垃圾处理场所。每天6800吨的垃圾被倾倒在这座垃圾场里,催生了一个独特的拾荒群体--垃圾场“蚁族”。

  来自四川的拾荒者李有亮在江村沟填埋场附近的村子里租住了近一年,与他同住的两个同乡也是因为知道干这行“能挣钱”,今年年初专门从老家前来“投奔”他的。李有亮说,江沟村填埋场的拾荒者大部分来自四川贫困地区,现在有100多人,而且人数越来越多。

  “每天的收入差不多有100元,手脚麻利的可能挣得更多。”李有亮说。

  在江沟村垃圾填埋场,记者看到,每当一车新的垃圾倾倒下来,“蚁族”就一拥而上,有些手持着“特殊”的拾荒工具,有些只是带着手袋,还有些甚至没有任何的保护工具就徒手在散发着恶臭的垃圾堆上“寻宝”。

  李有亮的手和胳膊上就有几道伤疤,那是他在拾荒的时候不小心划伤的,“过去不懂,不知道护手,被碎玻璃什么的割到了,”李有亮显得有些不好意思,“不过现在我有经验,一定要先用棍子拨拉拨拉再去捡。”

  在不远处的简易废品收购站,几名已经打包好废品的拾荒者正在和老板谈价钱,废品被分门别类的装进不同的麻袋里称重。

  这些生活在垃圾填埋场的“蚁族”,看上去只是简单的拾荒者,实际上做的却是垃圾分类、减少环境污染,增加垃圾填埋自然分解率的工作。陕西省社科院专家鱼小辉说,这个群体存在的价值从另一面也反映出一个城市垃圾分类工作的缺失,如果垃圾分类无法真正推广,那么垃圾场“蚁族”的队伍还将继续壮大。

  垃圾分类,拾荒者成为主力的“窘境”需改变

  拾荒者的垃圾分类,似乎是一项“不自知而为之”的工作,在利益的驱使下他们或许能够对生活垃圾做简单的分类处理,但那些在他们眼中“无法回收”的废物实际上还能成为焚烧发电,再生肥料转化的主要原料。

  专家认为,垃圾分类工作应该是一项全社会动员的全民工作,不但要求市民提高垃圾分类意识、积极进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置;也需要政府加大与垃圾分类相关的市政建设力度。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拾荒者”是事实上的垃圾分类主力军的尴尬局面。

  在日本留学多年的白雪告诉记者,日本的垃圾分类工作是从孩子上幼儿园就抓起的,老师会在课堂上详细地告知孩子垃圾怎么分类,居民生活垃圾如果不能按要求做到垃圾分类,还会受到所住居委会的谴责甚至是一定程度的经济处罚。(记者 薛天)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