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美上调碳排放社会成本指数 指数合理性引发争议

2013年09月03日 11:01 来源:中国环境报 参与互动(0)

  原标题:美上调碳排放社会成本指数 指数合理性引发争议

  奥巴马政府近来做出了一项鲜少人知却对其气候政策而言十分重要的举动:上调美国官方使用的二氧化碳污染引起的经济损失指数。

  按照最新发布的碳排放社会成本指数,到2020年,每排放一吨二氧化碳所产生的社会成本为43美元(1美元约为6.12元人民币),比2010年的评估上涨了58%。美国政府每两年对碳排放社会成本指数进行一次评审。

  由来自11个美国政府机构组成的技术专家小组在第一次评审后即上调了这一被称为“碳排放社会成本”(SCC)的指数。从2010年起,这一指数就被美国政府的许多机构用于测算新的管理条例所产生的经济效应。

  碳排放社会成本指数根据碳排放量的上升测算其可能带来的经济损失,其中包括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力、洪灾风险增加造成的财产损失等方面的影响。

  指数的上调将有利于美国环保局和其他联邦机构采取更严厉的措施限制碳排放量,因为它意味着这些措施会带来更大的社会收益。

  奥巴马气候政策的反对者们将矛头对准了碳排放社会成本指数。他们认为,它的计算方式和方法都含糊不清。

  美国国家矿业协会发言人卢克·波波维奇说:“为了让温室气体法规更合理而夸大其社会效益,这不是行得正的做法。”就连一些支持温室气体管理规定或支持碳税的人也认为,评审碳排放社会成本指数的方式和采用的经济模型是有问题的。

  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家罗伯特·平狄克在9月刊的《经济文献杂志》中撰文写道:“这些模型有重大漏洞,对政策分析来说几乎没有任何用处。”他说,某个主观的数据键入就能对最后的结果产生巨大的影响。

  当奥巴马着手进行下一步气候行动计划时,针对这一指数的反对之声将更加强烈。奥巴马下一步主要依靠行政措施应对美国最大的碳排放源——发电厂的碳排放。美国环保局预计在9月20日发布针对新建发电厂的最新碳排放标准,这一标准很有可能参考碳排放社会成本指数来制定。上调的碳排放社会成本指数还会对大型石油工程项目的审批通过产生影响。

  来自美国环保局、能源部、财政部、白宫管理与预算办公室等政府机构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采用3种不同的学术模型对碳排放社会成本指数进行评审。美国信息管制事务办公室(OIRA)主管霍华德·谢兰斯基说:“它把气候过程、经济增长、气候与全球经济的相互作用等因素都结合到一个模型框架中。”

  华盛顿霍金路伟律师事务所(Hogan Lovells)环境诉讼专家帕德里克·泰勒说,他预计反对者会对此进行攻击,因为碳排放社会成本指数“并没有经过同行评审,不具有科学严谨性。”

  特索罗石油公司和皮博迪煤炭公司已经就此对政策制定者和政府官员展开了游说。

  忧思科学家联盟资深气候经济学家瑞秋·克里图斯表示,她同意专家评审小组采用的计算模型不够完美这一说法,但她认为这可以改进。她表示政府可以设立一个公开的外部专家评审过程,以接受公众评价。“我们将不断更新检验气候变化的经济模型及其影响和成本,没必要对其进行全盘否定。”她说。

  ■ 小知识

  哪些国家已开征碳税?

  欧美一些国家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就已开始设立二氧化碳排放税。

  ◆芬兰早在1990年就推出了二氧化碳附加税。多年间,这一税种的税率由每吨二氧化碳征收1.12欧元增加到了如今的20欧元。去年,它为芬兰政府带来了近40亿欧元的收入。总体上看,所有的化石能源都将被征收二氧化碳附加税,但用于发电的化石能源征税比例最低。

  ◆瑞典于1991年开始对化石能源征收二氧化碳排放税,但生物燃料以及泥煤可享受免税。它的征收税率由最早的每吨二氧化碳25欧元增加到了如今的每吨120欧元。正是在它的作用下,瑞典个人和集体供暖由过去的主要依赖重油变成以生物燃料为主。

  ◆爱尔兰的二氧化碳排放税是2010年开始实施的。最初,它所针对的只有石油产品(汽油、重油、煤油和液化气)和天然气,但政府决定从今年起扩展至煤炭和泥煤等领域。自设立以来,它已经为政府带来了10亿欧元的收入。

  ◆丹麦、挪威和瑞士也都设立了二氧化碳排放税。此外,一些欧洲国家的化石能源税也可以被列入碳排放税的范畴。

  ◆加拿大一些省以及美国的一些地方政府也实施了二氧化碳排放税。

【编辑:张卓】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