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垃圾分类基本靠指导员 专家称短期没效果属正常(2) 查看下一页

2013年11月13日 11:32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0)

    □现状

    垃圾分类基本要靠指导员

    北京市不断产生的大量垃圾无处可埋,倒逼垃圾分类深入推广。目前,全市垃圾分类试点小区达到近3000个,占全市4000个小区的近3/4;而为推动垃圾分类,全市试点垃圾分类的小区全部招募垃圾分类指导员(有些叫志愿者),全市的分类指导员数量已经超过5000人。指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基本都要重复进行垃圾分类。虽然一些区县政府投入人力、资金,开展垃圾分类积分换礼等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大部分小区的垃圾分类工作仍要依靠垃圾分类指导员。

    此前,中华环保联合会相关负责人曾公开表示,北京市日产垃圾1.84万吨,如果用装载量为2.5吨的卡车来运输,可排满北京的三环路。如果这些垃圾能够经过科学分类后再处理,90%以上能够得到重新利用。这一组数据无疑更加说明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而如果每人每天减量50克,那么北京1500万常住人口每天将减少垃圾750吨,相当于北京市日产垃圾总量的4%,如果长期坚持,将对北京生态文明建设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对话

    短期内没效果也属正常现象

    记者:调查发现小区居民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的很少,这正常吗?

    北京市垃圾问题专家、高级工程师王维平:这很正常,垃圾分类看似简单的事情,其实不简单。

    记者:您认为垃圾分类实施情况不理想原因是什么?

    王维平:首先,做垃圾分类要有系统性。垃圾分好类了要分别运输、分别处理和加工利用,后续的产业链是一个系统工程。第二是长期性,德国的垃圾分类10多年了,现在还有20%多的人不按规矩分类,日本也10多年了,还有17%的人不会分。所以垃圾分类是个长期的问题,只有长期坚持才能最终形成习惯。第三是社会性,垃圾分类与人们的知识、素养、自觉性都有关系。

    现在北京的垃圾分类刚刚开展三五年,不要急,不能一蹴而就,现在还不要着急看效果。这个过程中,人们的素养和自觉性都提高了,长期进行垃圾分类,就会最终形成习惯。我认为,政府也不要着急,不要盼望垃圾分类三年就能到位,要坚持下去。

    记者:有哪些好的措施来提高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王维平: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坚持长期宣传,持续不断地宣传垃圾分类知识,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同时,政府最好再出台些刺激措施,比如给居民发放记录本或者绿色存折,对那些垃圾分类好的、觉悟高的居民给些奖励,物质方面的、精神方面的都行。

    □探访

    小区垃圾分类仍要依靠专职人员二次分拣

    “每天要把垃圾袋打开再分一次”

    “我得一点一点拣”

    11月7日早晨8点,西城区相来家园小区内,垃圾分类指导员厚祥和师傅正在清洗垃圾桶,这个垃圾桶是小区内专门盛放餐厨垃圾的。

    厚祥和师傅是社区雇用的专职垃圾分类指导员,每月工资600元。厚师傅的工作从凌晨5点开始到上午9点左右结束。

    5点开始,厚祥和要把居民的餐厨垃圾袋子全部打开,进行重新分类,把纸张、包装物等非餐厨垃圾挑拣出来,7点左右环卫垃圾车会来拉走所有的餐厨垃圾。相来家园有200多户居民,小区内设置了5个绿色的餐厨垃圾桶和5个蓝色的其他垃圾桶。

    7点钟,每天定点运送餐厨垃圾的车开来,厚师傅并没有将垃圾桶里的垃圾直接倒入垃圾车,而是再次戴上手套,拿出专用的大夹子,重新分类查看一遍。

    “我每天都要把居民倒的垃圾袋打开再分一次,现在天凉了,好多了,夏天那味道就能熏死人。有的人家分得很好,但也有的人家把所有垃圾都放在一个垃圾袋里,我得一点一点拣。”厚师傅说。

【编辑:宋亚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