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江苏常州市区141条“龙须沟”全部变成“清水湾”

2013年12月19日 15:01 来源:扬子晚报 参与互动(0)

整治后的市河景色宜人。 张伟 战斗摄

    往常,不少市民经过常州市区重要河道之一——柴支浜南支的时候,因为河水太臭,大家都情不自禁地用手遮住鼻子,而今,常州环保结合生态补水工程,对柴支浜南支重点开展水体生态修复整治,使得该河水质有了明显的改善,彻底消除了黑臭现象。河道景观层次分明,沉水、浮水、挺水植物错落有致,呈现出“睡莲滚珠、杨柳摇曳”的生态景象,成为附近居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而柴支浜只是“清水工程”的一个缩影,经过七年时间,常州全市已完成141条黑臭河道的综合整治。

    昔日“龙须沟” 今日“清水湾”

    柴支浜南支位于常州市新北区,为柴支浜的一条支流,长约1850米。北起汉江路桥,穿过新北区公园,向南延伸至兰翔新村内断流。 柴支浜在前期“清水工程”整治中,对附近区域内企业和小区开展补充截污和部分雨污分流工作。并在柴支浜主河道与柴支浜南支交汇位置建设450平方米的生态修复工程,收效良好。但是由于该河段水流不畅,长期滞流,导致水环境容量极低,丧失自净能力。2012年6月,常州启动生态补水工程。将城北污水处理厂尾水调入柴支浜南支,目前实际补水量约15000立方米。

    今年,结合生态补水工程,常州环保部门协同其他相关单位对柴支浜南支重点开展水体生态修复。首先,通过建设新型强化生态浮岛、挺水抑藻植物岛、景观性跌水曝气、生态补水及控制系统,提升河道景观,构建适宜生物环境,控制藻类生长,净化水质、消除黑臭,提高环境容量;其次,采用制剂强化处理,使用底泥污染释放抑制剂,抑制氮磷,遏制黑臭现象发生;再次,采用高效能载体与微型太阳能充氧造流与水位调控相结合,调控补水流量,提高溶氧。最后,是通过投放底栖动物,种植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等水体生物,改善河道生态环境,逐步恢复河道生物群落;同时,建设生态护坡,塑型改造水下岸坡,增强岸坡稳定,构建多样生态景观。

    “我们几乎每天都到河流旁散步,心情也好了起来。”采访中,河边一位居民如此表示。

    水质改善了 市民生活环境提升了

    “清水工程”是常州市人民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2006年起,在常州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由环保部门牵头,建设部门、水利部门及各辖区政府分工协作共同组织实施。采取控源、截污、清淤、活水、生态修复等综合整治措施,对市区河道实施综合治理,最终完成141条黑臭河道的综合整治。

    在“清水工程”中,常州市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活水清淤。实施水系沟通57条,拓浚32条,清淤126条,清淤量90.2万方。实施断头浜综合整治18条,新建改建换水闸站48座,74条河道建成了全线或部分护岸。二是污水截流。对86条河道进行了部分或全程截污,新建57座截流泵站,建设截流管渠251.5公里,完成106个老小区的雨污分流改造工作。三是工业整治。对711家企业实施了限期治理和雨污分流提标改造,对1022家企事业单位、682家餐饮企业污水实施限期接管,对沿河192家污染企业进行了停产搬迁。四是生态修复。对20条河道进行河道生态修复,选用合适的植物种植在水面上浮岛,避免了水质的富营养化。同时,对沿河以及河道填没部分进行了植树绿化,涵养水土,绿化面积达35.5万平方米。

    “一河一档” 建立整治台账

    为进一步巩固治理成果,常州环保部门等通过建立河长负责制、“每日一报、每周一告”、月度监测和半月巡查以及全覆盖巡查等制度,确保河流水质不被重新污染。比如,为加强河道长效管理,常州市环保局专门成立水上监察大队,大队所有人员担任“河长”,每人负责10条河道。每位“河长”须密切关注河道水质信息,对自己分工的河道至少每月进行一次现场巡查和记录,并及时做好河道信访调处。同时,常州环保部门聘请21名社会热心人员作为市河监督员,每天沿河巡查并向市局报告水质情况。每周在常州环保网上发布上周市河水质状况,公布水质突变河道异常原因,及时将河道水质和整治过程中的问题向社会公布,接受网友监督建议。

    常州市环保局还建立健全“一河一档”整治台账。通过监测河道水质,对比分析水质改善情况。实地查看河道整治现场,认真核查各项工程,确保整治任务保质保量完成。

    张伟 张战斗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