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想要好空气 市民也要给力

2014年03月07日 11:03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广州市民给总理报告“点赞” 街坊就热点话题畅所欲言

  文/记者谭秋明

  享受更清新空气的同时,享受更公平的社会生活。努力摆脱贫困之余,建立更强而有力的民生保障,让生活的变故不至于击垮一个人和他的家庭……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引来广州街坊热议,大家畅所欲言,描绘美好未来。

  关注内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下决心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

  私营业主李旭君:

  畅享清新空气

  信心越来越足

  由于北方持续较长时间的雾霾天,人们对空气环境的关注度不断提升。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下决心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

  广州一直在环保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努力,让我们市民对环保信心越来越充足。前段时间,广州就出台了措施,一旦出现雾霾天,两成公车停驶。再如近两三年一直在推广的垃圾分类,作为广州市民,我觉得这是身体力行来为这座城市的环保绿化加分。为环保而努力,未必立竿见影,但是持之以恒一定有机会分享利好。所以,想享受清新空气、蓝天白云,不能只靠政府努力,也要靠我们市民给力,比如可以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少开私家车等。

  关注内容:坚决查处腐败案件,对任何腐败分子都要依法严惩、决不姑息。

  外企职员魏巍:

  惩治贪腐形成社会公平好根基

  人民对社会的信心来自于父母官的清廉。“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最让人欢欣快慰的事情。这次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提到了建立权力清单制度,一律向社会公开,清单之外的,一律不得实施审批,同时,还提到坚决查处腐败案件,对任何腐败分子都要依法严惩、决不姑息。

  如今,市民不时热议“老虎”“苍蝇”一起打的话题,一系列的官员落马案,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央对于打击贪腐的决心。

  从黎民百姓的角度看打击贪腐,打击贪腐的同时,很大程度校正了社会不公平。清水衙门有什么好?人人进来都平等。市民群众不再抱有“有理无钱莫进来”的恐惧与偏见。政府和民间,父母官和市民之间的关系更加互动友好,对生活和谐、社会进步有重大意义。

  关注内容: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

  培训师林劲斌:

  加大民生保障避免“灰色生存”

  “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决不能一边高楼林立,一边棚户连片。”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这两句话令我印象最深刻。杜绝贫困,最强而有力的方法就是加大民生保障。我们很欣喜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看到,很多调控民生的重大举措,例如新开工保障房660万套,推进养老保险、社会救助制度建设,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13.1%和17.7%等等,都令人十分欢欣鼓舞。

  我们广州是一个流动人口众多的城市,外来人口数量几乎和户籍人口持平了,外来人口由于无法与户籍居民享受同等的社会救助政策,很可能陷入“灰色生存”——一旦遇上生活变故,例如家人罹患重病,因病致贫,积蓄花光,在城市打拼所得清零。求亲靠友,始终不及全社会来扶一把。因此,在保障民生方面,也要关注这些在外求生却又遭遇突变的群体,给予他们支持和帮扶。

  关注内容: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13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文员郑嘉颖:

  “舌尖上的安全”是头等大事

  “舌尖上的安全”是我们普通市民最为关注的问题。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到,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13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对这一提法印象尤其深刻。一个十亿人口大国,温饱是头等大事。虽然现在超市随便可以买到进口食品,但是我们不能太指望进口食品,因为来自外国,我们难以考究它到底是不是转基因食品。众所周知,转基因食品的好坏,至今未有定论。

  所以,我觉得,为市民“舌尖上的安全”把好关是头等大事。可以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建立食品链追踪问责制度,对食品流动的环节进行动态追踪,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就要严厉打击。例如,针对奶农,一旦提供过有问题的原奶,就形成黑色记录,数年甚至永远不再向他购买原奶。

  关注内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积极稳妥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高校办学自主权,鼓励发展民办学校。

  物流公司周美贤:请给家长也减减负

  一直以来,兼顾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都是两会的焦点话题。今年,教育的话题似乎有点淡化。其实,除了异地高考、异地中考这些牵动全国的重大教育话题以外,我觉得,地方区域的教育步伐也要及时调整,适当地给家长减减负。

  这几年,据我自己的观察,广州教育资源的分配趋于区域均衡,改变了名校扎堆的状况,不少后进的新秀学校也令家长满怀信心。但是,这几年教育改革的步伐似乎走得有点急了,例如小升初的政策变化,让家长有点无可适从。另外,减少小升初特长生的政策至今未明朗,今后如何选择,家长十分头痛。

  这几年,大家一直很注重为学生减负,还孩子一个阳光快乐童年。我想呼吁,教育改革步子稍稍放缓,也为家长减减负,因为筹备一场小升初少则两三年,长则是整个小学阶段,政策的不断变化给家长带来不少压力。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