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湖南省宁乡县调查:农田水利疏通最后一公里 查看下一页

2014年05月04日 09:03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短板”短在哪?

  “老本”吃了几十年,去年一涝一旱水利短板现“原形”

  “这口塘下挖深了1.5米,清出来的泥巴可以装满上千辆大卡车。”湖南省宁乡县东湖塘镇东湖社区最大的一口山塘旁,分管水利的镇纪委书记刘永宏用手比划起去年冬天清淤时的情景,依然有些兴奋。

  在老人们的记忆中,这可是数十年未见的大动作——山塘蓄水量因此多了4万立方米,周边1000亩水田可旱涝无忧。

  村民们说,这样的大动作,是被去年的极端天气给逼出来的。

  2013年,一涝一旱,水利让宁乡这个湖南产粮第一大县,着实难受了一回。

  “4到6月,连续几场强降雨,一些地方涝得很厉害,县里要求着手解决农村内涝问题。”宁乡县水务局副局长朱拥政告诉记者,当防涝规划做得差不多的时候,却又遭遇了连续53天的高温晴热。

  “7月底旱得最厉害的时候,田间地头的山塘河坝早就见底,抗旱水源都没有。”朱拥政说。

  东湖塘镇许家坝村村民易春华家一共6亩田,5月份连续大雨,水田被淹了,一亩早稻只收了不到600斤,晚稻又遭遇大旱,请人抽水灌田用去400多元,还是减产。

  许家坝村的地形中间高、四周低,就像一口反扣的“铁锅”。“平时下雨,根本留不住水,灌溉基本全靠山塘。”村支书谢海清告诉记者,全村247口山塘,还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留下的“水利资本”,几十年没动,大多都“瘫痪”了。

  脆弱的水利设施直接拖了粮食生产的后腿。“山塘淤积成了‘碟子塘’,全村4300多亩水田,有1/5的面积‘双改单’,有些连单季稻都不能保证。”回忆起以往的情景,谢海清的话语间有几分无奈。

  去年大旱中,全村200多口“碟子塘”,没挨多久便没了水,180多亩一季稻绝收。而在宁乡全县,40%的水稻减产,部分农作物甚至绝收。

  一涝一旱,农田水利的短板,立马现了“原形”。据摸底,宁乡全县195条河道存在“肠梗阻”,8.2万口山塘大半淤塞。

  投入咋解决?

  政府以奖代补,放大财政资金效益;村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这些年,家门口、田边头、山旮旯的小水利建设太少,政府能不能把小水利的短板补起来?”去年8月,当着正在组织抗旱的县主要领导,一位村民直言不讳。

  事实上,国家对农田水利的投入,这些年已在逐年增加,水利建设“重大轻小”的格局,也在逐年变化。不过,由于农田水利欠账太多,要扭转现状,眼下的财政投入,依然杯水车薪。

  “每年从中央到县里,各级财政这一块投入大约有2000万元。”朱拥政告诉记者,对于农田水利来说,这些钱只够零星几个“点”来用,要全面铺开,远远不够。

  在东湖塘镇许家坝村,村里每年争取到的水利资金,也就刚够清一两口山塘。“小打小闹”既解决不了多大问题,也让村民打不起精神。

  要补上农田水利的欠账,县委县政府摸了一次底,数字大得有些惊人——资金预算10亿元,县财政能拿出的大约只有1/10,财政全包干,肯定“背不动”。

  只有施“巧力”。宁乡的办法是“以奖代补”——县里不下达建设任务,不明确建设资金,由各乡镇根据群众申报情况,自主确定建设目标,先建后补。

【编辑:宋亚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