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煤改"未结再遇价格下跌 山西煤炭行业举步维艰(2)

2014年05月08日 10:07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0)

  然而,无论是银行贷款之类的金融支持,还是减税免费之类的财政支持,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阻碍",使得这些救市政策难以落实。

  太原市一家股份制银行的业务经理告诉记者,自2013年开始,他们就已经接到了上级的要求,不仅基本停滞了对煤炭行业的新增贷款,而且还加紧了对煤炭行业原有贷款的催收力度。并且,这种针对煤炭行业的紧缩政策不是一家银行的个别行为,而是整个银行业对煤炭行业的基本看法。

  而减税免费之类的财政支持则受到了地方政府的抵制。长期以来,各级地方政府已经习惯了依靠煤炭企业,因此除了一些硬性的减免政策不得不执行外,只要没有细则没有具体要求的救市措施,其执行力度越往下越低。山西省右玉县的一家民营煤炭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吨煤的各种税费合计仍然高达100元左右,因而在一吨电煤售价只有200多元的现状下,税费依然是煤炭产业中最大的一块成本。

  据测算,按照2013年山西省9.6亿吨的煤炭产量计算,山西煤炭行业收费减免将总体超过200亿元。但这200亿元的规模,平均到每吨煤上,也就不过20来元,杯水车薪。

  山西省煤炭厅提出的救市对策中,除了狠抓"煤炭20条"的落实情况,还包括行业整合--加强与外省电力、钢铁等行业的合作;遏制降低--通过调控煤炭销售票来掌握定价;要求企业加强成本控制,树立危机意识等……但这些对策,在右玉县的这家民营煤炭企业负责人看来,只是官样文章,没有多少实际意义。民营煤企渴望宽松环境

  一个普遍的观点是:目前山西煤炭行业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是整个经济环境的不景气造成的。山西省煤炭厅的调查表明,与煤炭行业相关的主要耗煤行业的产品普遍增速回落,重要的耗煤行业如火电、焦炭、水泥、平板玻璃、生铁、粗钢,今年以来的产量增速除了火电的产量异军突起外,其余的产量增速分别下降6.8%,8.4%,1.5%,7.6%,8.9%。

  山西省煤炭厅的统计显示,山西省同煤集团、阳煤集团等五大煤矿集团今年前2个月的销售收入为236.27亿元,同比减少了58.62亿元;实现利润为3.46亿元,同比减少4.26亿元,缴纳税费86.98亿元,同比减少0.84亿元。

  相比五大集团等国有煤炭企业,一些民营煤炭企业的日子却不像国有煤炭企业那么艰难。

  山西省右玉县的这家民营煤炭企业核定产量为每年300万吨,主要以电煤为主。电煤目前的售价是200多元,刨除100元的税费和100元的其他成本之后,还剩余了20多元的利润。

  这得益于右玉县这家民营企业精打细算的成本控制和几乎为零的财务费用。一方面,其吨煤的挖掘开采成本要远远低于国有企业。另一方面,在煤改中这家企业没有兼并整合其他煤矿,因此其财务成本也几乎为零。这与在煤改中因兼并整合其他煤矿而背上沉重的贷款利息的国企相比,就有了极大的利润空间。

  但右玉县的这家民营煤炭企业负责人依然表示,要想煤炭行业走出困境,还是必须对煤炭行业松绑减负。

  目前,一吨煤从煤矿坑口到用户手中,要经历税、费、基金等层层扒皮,有媒体统计显示:国家有关部门和山西各级政府征收的各类煤炭税费多达25种之多。甚至在很多地方,为了协调政府与当地村镇的关系,煤企除缴纳社会可持续发展基金、环境治理保证金等多项额外费用外,还需要支付移民搬迁和公益性支出。在某些县城,连过年时候点的"旺火",都需要当地的煤炭企业负责。

  右玉县的这家民营煤炭企业负责人说:"以前,煤炭企业就是一块唐僧肉,谁都想来吃两口,现在随随便便来吃的的确少了很多,但如果不能从根本上理顺煤炭企业的生存环境,煤炭企业的日子就永远不会好过。因为价格的涨涨跌跌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本来就是正常且经常化的。如果煤炭企业的头上少一些'婆婆',没有随随便便都想来吃唐僧肉的,依靠煤炭企业自身的发展和积累,煤炭企业也许可能自己渡过难关。"

  有分析人士也指出,面对当前难关,一是要努力增强企业的融资能力,吸收外来资金注入,化解整合主体资金不足的压力;二是政府要在政策上予以更多扶持。因为,尽管目前国内煤炭形势不景气,但增加煤炭产能储备仍然十分必要,在未来很长时间内,煤炭仍将是我国最主要的能源保障,而且消费量会持续增加。

  就山西来说,2013年,山西省煤炭产量达到9.6亿吨,超过全国煤炭总产量的1/4,对全国煤炭生产仍然具有重要影响。(张华钰 张旭东)

【编辑:宋亚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