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首家央企外迁”调查:乌龙背后的有形无形手(4) 查看下一页

2014年05月13日 09:05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参与互动(0)

  原首钢建材一管理人员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首钢建材停产后,整个厂区只有凌云化工的车间仍在生产。失去了主营收入,应急救援公司效益很差,“很多人都领着北京市最低工资线的工资”。

  新兴际华的河北蓝图

  记者在武安调查时了解到,新兴际华集团前身为新兴铸管集团,其核心企业是自邯郸发展起来的新兴铸管。在邯郸官员的眼中,新兴际华是“河北走出来的央企”。

  自2009年以来,新兴际华集团便不断扩大在河北的投资规模。已经在邯郸完成了项目投资104.3亿元,共开工落地7个项目。这些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每年可为邯郸市带来超过50亿元的税收。

  新兴际华集团董事长刘明忠曾表露过在河北发展的雄心壮志:“集团将在邯郸打造世界上最大球墨铸铁管的研发生产基地以及新能源装备基地、商贸物流基地,在石家庄打造全球最大的职业装研发生产基地和职业鞋靴研发生产基地,在涿州打造服饰和针织品基地。到"十二五"期末,集团将在河北形成产值超1000亿元的规模”。

  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指出,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产业转移开始由行政转向自发。单纯由官方推动很可能使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一个死循环,而企业层面根据自身的战略部署自发行动,符合市场规律,有利于协同发展顺利推进。因此,凌云化工的搬迁虽不能称为 “首家央企外迁”,但仍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市场主导企业搬迁的样本。

  邯郸“承”法:一个对接外迁企业的区域样本

  事实上,凌云化工并非邯郸承接的首个央企项目。仅新兴际华集团,近年来就在邯郸已经布局了多个企业。而邯郸市自2011年以来承接的央企项目投资,已经超过了千亿元的数量级别。

  彼时,邯郸市政府官方作出了“钢铁产能一吨不增,两高一资项目一个不上,低效益投资一寸土地不占,淘汰落后产能一招不让”的承诺,谋求城市转型,力图利用邯郸市的产业优势,培养新兴朝阳产业和注重运用高新和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在此背景下,引进、承接技术先进的央企项目,成为了邯郸市转型的重要途径。

  39个央企项目将入驻

  邯郸市发改委下设了一个由分管发展规划的党组成员牵头的 “央企对接服务办公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拜访该办公室时,一名工作人员说,“我们在对接、吸引央企的工作上,的确做得不错。”

  据邯郸市发改委副主任武庆珍介绍,今年围绕“京津冀协调发展”战略机遇,该市积极引进以央企为代表的战略投资者。截至一季度末,全市共与中船重工、新兴铸管、国电集团、华润集团、中化集团、大唐集团、中煤集团等27家央企签订39个战略合作协议,总投资1368.5亿元,合作协议涵盖装备制造、基础设施、高新技术、商贸物流、文化旅游、新能源、新材料、化工、轻工等10大行业领域。

  借一体化“绿色崛起”

  作为资源型重工业城市,一钢(邯钢)独大一直是邯郸产业结构的典型特征。凌云化工落地,只是邯郸谋求转型的一小步。

  新兴际华集团总经理刘明忠就凌云化工搬迁事宜曾表示,“之所以将项目迁至武安,就是源自邯郸市与北京丰台区的积极对接。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邯郸雄厚的工业基础、原材料供应和交通区位优势,以及良好的投资环境。”

  搬迁后的一期工程,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4亿元,实现利税6000万元以上,并吸纳当地就业150人左右。对于邯郸市来说,这是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编辑:宋亚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