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千湖美景”回归:中国三江源地区再造“中华水塔”

2014年06月09日 16:45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走进夏日三江源,绿草映衬着湖泊,野生动物不时映入眼帘。经过连续多年治理,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源头“增水”效果显著,再造“中华水塔”已不是遥不可及。

  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昌麻河乡血麻村62岁的藏族村民尕查在黄河岸边长大,见证了黄河源头生态变迁的历程。

  上世纪60年代,远山白雪皑皑,河水清澈流淌,草场长得好,牛羊吃得饱;上世纪80、90年代,一些山脉逐渐变成黄褐色,光秃秃的,河床多次干涸,牧民守着源头没水吃,也没地方放牧。

  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总面积39.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河湖分布最集中地区,素有“中华水塔”之称。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及人类活动增加,三江源生态环境告急,引起草场退化、鼠害猖獗、湖泊萎缩等一系列“恶果”。

  为拯救和恢复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2005年中国政府投资75亿元启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采取退牧还草、生态移民、人工增雨等20余个项目,打响生态保卫战。

  在政府号召下,尕查所在的血麻村162户藏族村民作为黄河源区首批“生态移民”,搬迁到260公里外的果洛州府大武镇生活。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在原来退化严重的草场上实施禁牧、种草等项目。

  青海省政府对三江源地区不进行GDP考核,而是把生态保护和建设列为考核内容。自生态移民项目实施以来,青海省已将三江源18个核心区以及生态退化特别严重地区的5万余名牧民整体搬迁。

  青海省发改委副主任、省三江源办公室主任李晓南说,截至2013年底,三江源一期工程累计保护湿地160万亩,封山育林511万亩,治理黑土滩523万亩、沙漠化土地66万亩及鼠害11781万亩。目前,该地区的林草植被覆盖率、湖泊水域和湿地面积、林草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都有所提高。

  青海省环保厅总工程师齐铭说,监测结果表明,2013年三江源地区年度水资源总量为619.4亿立方米,与上年相比增加18.8%;长江、黄河、澜沧江干流青海境内的水质为优。

  目前,黄河源头“千湖美景”终于回归。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三江源办公室主任李大伟说,三江源一期工程实施以来,玛多县局部生态环境逐步好转,以前大量干枯消失的湖泊又“回家”了。

  监测显示,三江源地区湖泊呈现出扩张趋势,10年来黄河源头“姊妹湖”扎陵湖、鄂陵湖面积分别增加了74.6平方公里和117.4平方公里。

  多位专家指出,在“世界屋脊”进行生态建设绝非一朝一夕能实现,按照科学治理方案,三江源地区生态恢复至少需要30至50年时间。

  今年1月,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启动。根据规划,二期工程治理范围从过去的15.2万平方公里增至39.5万平方公里,总投资达到160.6亿元,比一期工程增加一倍还多。

  据了解,二期工程目标是到2020年,三江源地区森林覆盖率由4.8%提高到5.5%;草地植被覆盖度平均提高25~30个百分点;土地沙化趋势有效遏制……当地水土保持能力、水源涵养能力和江河径流量稳定性增强,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认为,从区域角度来讲,修复三江源生态环境,不是哪一个州或县的问题,而是整个青藏高原的问题。应当从国家层面组织协调,从区域层面整体推进,确保“中华水塔”碧水长流。(记者何伟)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