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铜价长期交易重心或不断下移

2014年06月11日 09:51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融资铜监管或明显趋严

  中国证券报:青岛港骗贷融资事件爆出后,沪铜出现明显回落。请评估这一事件对铜市带来的影响?

  景川:融资铜可以分为贸易融资和融资贸易。一般情况下,融资贸易以真实贸易为基础的,可以通过进口方式来实现贸易方式和融资方式,而贸易融资主要是用贸易的方式来实现融资。而目前在保税区内所存放大量的库存,其实有相当一部分是为了融资而代理的。这种方式具备一定杠杆,或者说有一定的金融风险。在空转不断出现的情况下,一旦对标的库存进行清理,或者说银行对于融资铜的信贷开始收紧,就会使以往的隐性库存转为显性库存,引发前期供需相对紧张的状态发生改变。随着这一事件的发酵,大量的隐性库存会显现出来,就会冲击现货市场。另一方面,随着事件进一步发酵,未来银行对于融资铜的态度就会更加谨慎,港口对于融资铜进一步的新监管制度也会出现。

  雷连华:贸易融资最开始是金属进出口的一个伴生产品,但是后来有些贸易商为了融资而融资,这就导致了大量的“虚假”贸易,增加信贷的风险。从青岛港事件来看,骗贷的发生说明银行和仓库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管理上存在漏洞。根据我们了解,青岛港事件可能将触发行业进行一次大的排查,像南非标准银行、渣打银行、花旗银行等多个外资银行都将暂停或者限制此类业务。整体而言,青岛港事件可能会使得融资铜业务面临更为严厉的监管。

  这个事件主要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融资铜”所形成的铜库存是被锁定的,短期内不会流向市场,可以看成需求。如果这类业务受到打压,这部分锁定的库存将会流出来,直观的表现将是供给增加,对铜价产生压力。另一方面,很多做融资的贸易商,从银行所获资金多数投向房地产及周边领域,这部分企业的特点是资金成本高。在高杠杆的撬动下,房地产市场的低迷,融资业务的限制,无疑将大大增加他们的投资风险,威胁企业的资金链。

  铜贸融资骗贷风险仍难比钢贸

  中国证券报:和前几年大规模爆发的钢贸资金链断裂事件相比,融资铜方面有哪些不同?融资铜的风险是否已经达到了之前钢贸的程度?两位谈一下目前融资铜的规模整体能有多大。

  景川:相对于钢贸,铜贸市场更为正规,不过此次青岛保税区爆发的问题也显示出还是多少会存在一些监管的问题。据我们了解,在管理制度上,上海保税区主要采取报关制和备案制相结合的制度,而青岛等其他保税区基本上都是以备案制为主,对货物主体的监管并没有上海保税区那么严格,留下了一些重复质押隐患。

  雷连华:铜贸易确实和钢贸不同,融资铜贸易商往往会在期货上进行保值,规避了绝大部分的敞口风险,价格的涨跌对融资贸易的影响很小。同时,上海地区也在做仓单联网,银行和仓库沟通相对比较顺畅,银行人员也经常派人去仓库检查货物。综合来看,铜贸易风险显著小于钢贸。

  铜价中长期或震荡下行

  中国证券报:综合供需、融资等各方面因素,下半年及未来几年铜价的运行趋势,怎么判断?

  雷连华:从基本面上来看,我倾向于维持相对比较悲观的判断。从经济形势上来看,我们对中国经济也不悲观,但对欧美的形势也不乐观。供求关系方面来看,长期来看,供给还是会明显大于需求。因此,下半年铜价预计还是震荡往下走的行情。尤其三季度,可能往下跌可能性大一些,四季度则可能有小幅回升,整体来看下半年铜价总体走势将会较弱。

  景川:整体上讲,铜价交易重心的不断下移,将是未来几年时间铜市的一个主要特征。从经济层面上来看,虽然欧美经济今年复苏的势头强于预期,但是由于欧美,尤其是美国的制造业占比非常小,经济复苏可能主要是在服务业上,所以它的经济复苏已经不像往年那样会对整个有色金属消费拉动得那么强。中国方面,虽然上半年出现了一些微刺激和杠杆性的放松,也导致了在上半年铜消费略强于预期。但总体上看,中国经济回落以及整体结构的调整、过剩产能的调整,都是未来的必然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整个铜消费能力也在减弱。

  从整个供需角度上来看,全球铜供给是周期性的,未来几年铜供给不断增长,将是一个周期性的变化。短期而言,铜市场马上就面临着7、8两个月的消费淡季,铜消费将会明显减弱。经过之前一轮特殊情况下的多方逼仓、升水之后,铜价逐级震荡回落,应该是未来铜市的一个主要特征。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