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侨乡传真

石磨:不仅是农具 更是文化符号

2011年01月21日 19:38 来源:吉林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石磨是很重要的生产和生活用具,在我国,石磨的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黄帝、尧舜时代就已经“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杵臼之制,万民以济”,大量的出土文物已确证,石磨早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存在并使用了。关于圆形石磨的发明,据《世本》记载,是和春秋战国之际的公输般(即鲁班)有关的。磨的用途当然是磨谷物,但是半坡遗址出土的磨棒一端还留有红色粉末的痕迹,因此专家推断石磨的最初用途是用来磨矿石粉的。

  石磨不仅是一种农用工具,而且还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具有广泛的象征意义,成为特定的文化符号。但是,一直以来,石磨的符号象征作用却被遮蔽了,没有受到广泛关注,而这正是本文所探讨的主要问题。

  磨与粮食的亲密接触让磨与丰产紧密相连,磨能生产出巨大的财富,在农村,石磨的地位同粮仓一样尊贵。过去如果某一家能置办起一架石磨,那是很了不起的事,谁家姑娘陪嫁或婆家彩礼中要是能有一架石磨,更是值得炫耀的;在北欧神话中,安姆洛迪拥有一个神奇的石磨——一种手推的圆形石磨,据说每天都能碾出大量黄金和各种珍宝。芬兰民族史诗《卡勒瓦拉》的主题是三宝的制造、被夺和找回,三宝就是一种带来财富的神磨。有磨就有丰收,就有财富。

  由于石磨与丰产的密切关系,石磨最广泛的象征意义便是生殖崇拜的神圣表征,成为生殖崇拜的特有符号。这种象征最早见于伏羲女娲兄妹结婚造人的神话中,唐代学者李冗在《独异志》中,叙述了此事,在后世的流传中,就增加了“滚石磨”的情节,据陈钧的《中国神话新论》介绍,到了上世纪80年代,程健君同志和中原神话调查组在黄河流域,在桐柏山区搜集的《盘古出世》、《九龙山》等几篇神话中,伏羲变成了盘古。请看这个粗略的介绍吧:

  相传盘古开天辟地,造完桐柏大山以后,就在盘古山休息了。后来天地间洪水泛滥,人类毁灭,盘古兄妹靠石狮子的搭救,才得以生存。兄妹俩补好了天上的破洞,又滚石磨结为夫妻,天底下才有了人烟。

  这个盘古兄妹结婚滚石磨的情节,和伏羲兄妹结婚的神话,有极其相似的地方,尤其是滚石磨成亲的情节,是对石磨的象征意义的最好阐释。

  对磨的崇拜从现在对磨的禁忌中也可看到一些遗迹,农村建房最忌讳建在坟地和磨道,农村广泛地认为,碾道是青龙,磨道是白虎,如果把房屋建在这样的地点,房主一定不祥,家里定会有人死伤。其中坟地的忌讳很好理解,当然也有很深的文化内涵,此处我们不去探讨。但对磨道的忌讳却很难让人理解,人们为什么会对磨道有忌讳呢?根据文化人类学的观点,对某物的禁忌就是相信某物有很大的威力,主要原因恰恰是源于对某物的崇拜,如对鲜血的禁忌很有可能就是对鲜血的敬畏,对孕妇的禁忌也是源于对女神的崇拜。人们相信他们所禁忌之物、人、行为或言词是有灵魂的,是既神圣又邪恶的。同样,人们对磨的心理也与此相类似,人们确信磨既能赐福也能降祸给他们,一方面是对磨的顶礼膜拜,一方面是对磨的百般禁忌,人们对磨的矛盾心理恰好表明磨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总体上看,人们相信磨是有灵魂的,磨是有巨大威力的,磨是神圣的。

  磨的巨大威力也给磨房带来了某种神秘气氛,磨房也成了一种神圣的符号象征。其实,这在很多超现实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就有很多类似的表征。在磨房出现的镜头或阴郁或神秘:阴暗的磨房中,人影绰绰,模糊不定,某个不安定因素正在滋生,背景音乐紧张而悬疑,每个观看者的心弦都紧绷起来,突然,莫名其妙的灾祸发生了。挖掘类似画面的深层意蕴,仍然是源于对石磨的敬畏和崇拜,从另一方面也可说明,石磨的符号象征意义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民间文化信仰,还积淀为一种原型应用到艺术创作中,形成广泛的影响。德国著名儿童作家奥得弗雷德•普鲁士勒还写有一篇名字就叫《鬼磨坊》的作品,作品描写了一个牧人之子在丛林中神秘的魔法学校“鬼磨坊”学习、成长并战斗的历程,磨坊的重要地位已经可见一斑。这种魔幻作品中的磨坊更具有原型的力量和影响。

  另外,磨的不停运转常用来象征宇宙运转、世界运转、以及危险的旋涡等,而周而复始的拉磨工作正是沉重苦力的代名词,这在荷马史诗《奥德赛》、《圣经》中有关大力士参孙的传说、以及中国的《孟子》及很多作品中都有体现;磨中间的立轴又成为支柱的象征,这在日本、中美洲和新西兰毛利族的传说、北印度文学最古老的作品《咒文吠陀》中都有记载;更有学者桑提拉纳和戴程德在他们的著作《哈姆雷特的石磨》中,综合各民族的神话,把石磨作为宇宙机制的一个象征,认为它传递出了“岁差讯息”。总之,石磨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开启了人类灵感之门,让人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更为人类文化涂上了多彩的一笔。(王雪峰)

参与互动(0)
【编辑:杨丽】
    ----- 侨乡传真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