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温州四季八节:传承久远 多姿多彩

2013年02月20日 15:30 来源:温州日报 参与互动(0)
温州四季八节:传承久远多姿多彩
    正月初七晚上,乐清蒲岐闹元宵活动盛大开场,吸引了全市各地的人们纷纷前往争睹盛况。 (金晓飞 摄)

  元宵张灯结彩,新春拦街祈福,清明扫墓植绿,端午龙舟竞渡……四季八节味不同,点缀着百姓的生活。悠久厚重的温州民俗活动,是温州文化的重要组成。让我们一起在四季八节中,感受温州的浓浓节日风情,让传统节日成为温州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节点和平台。

  元宵将至,温州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和市文明办、市体育局、市文联将联合举办形式多样的庆元宵民俗活动:“趣味说民俗 巧手迎元宵”灯笼彩绘DIY活动、元宵灯谜游园活动、“闹元宵 猜灯谜”灯谜大会、捏糖人和米塑等非遗项目展示,以及舞龙、滚龙风灯、挑灯等灯会活动。

  这也是我(浙江温州)市今年首次举办“四季八节”民俗节庆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四季八节”,四季是春、夏、秋、冬。八节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四季八节”不仅是节庆时令的代称,同时也是民众信仰、愿望、情感的聚焦时刻,包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

  温州有独特的节日文化,内容丰富,传承久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温州城乡颇具规模的民俗节日活动多达百余个,像拦街福、宁村汤和信俗、泰顺百家宴、瑞安曹村花灯、平阳鳌江大龙、瓯海周岙挑灯、洞头七夕节等分别上了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这些活动都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内涵,民俗节日活动正是借助了这种文化内涵,才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日前市委宣传部和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合编出版的《温州节日》一书,也汇集了温州各地独具特色的60多个节日。

  近年非遗抢救与保护 推动传统节日文化发展

  这些绚丽多彩的节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都经历过一个复杂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翻开温州的历史典籍,有关海溢、大旱、饥荒、病疫、兵乱等天灾人祸的记录随处可见。如晋元兴元年(402年)“四月,永嘉大饥,人相易子而食”(《温州市志》),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秋八月,大风雨,海溢,死者二万余人……浮尸蔽川,存者什一”,又如明代“永乐二十一春,不雨,二谷不收,大饥,民采草根树皮食”,“ (嘉靖)四十五年春正月,一日夜分地震,二日地生白毛”(嘉靖《永嘉县志》卷之九。王叔果、王应辰编纂),这些灾害,使民众饱受困苦。尤其是宋乾道二年的这次大海溢,几乎摧毁了整个温州,面对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生存的艰难,人们束手无策,不知所措,更多地把希望和期盼寄托在超自然的神灵上,并求神灵庇护,这就使得对神灵的崇拜在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上有了扎实的根基,并持续不断地蔓延开来,一代代传承下去。同时,温州又是一个移民城市,历史上几次大迁徙带来的多元文化中,就含有不少移民原住地的节日,如洞头的北岙至今仍延续不衰的七夕成人节、妈祖信仰活动等,与闽地民俗文化十分接近。

  长此以往,民众对这种信仰的功利性和实用性的要求越来越突出,祭拜神灵主要是出于现实生活的需要,如祛病辟邪、子息繁衍、升官发财等。为了取悦于神,人们不惜更多地投入,诸如扩修庙宇、演戏娱神、集体祀典等活动大量举行,使得节日文化活动以庙会的形式,逐渐得到了发展。同时,这些庙会活动又成为经济交流、商品流通的绝佳机会和场所,因而使节日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参与的民众也越来越多。

  如温州持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的“拦街福”民俗活动,就体现了这一演化的过程。最初的“拦街福”,是比较单一的神灵信仰,人们只是到庙堂里许愿上香。当这样零星的不具任何规模的祭祀逐渐满足不了人们更多的现实要求时,慢慢地发展到把神灵抬出庙门,扩大其规模和影响力,最终形成了“拦街祈福”这样一种民俗形式。正是有了这样一种固定的民俗形式,商家也趁机介入,使其规模和形式更加多样化。为吸引更多的人参与,文化娱乐的功能也在此得到了进一步发挥,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为民众所喜爱所认可的节日文化活动。在新中国建立后,尤其在“文革”的一段时期里,“拦街福”一直被认为是封建迷信而被禁止,庙宇殿堂也一应改作他用或被捣毁,与其相间的民俗文化活动也自然处于消失或即将消失的状况。改革开放以后,民间信仰与其相间的民俗文化活动得以迅速恢复,这几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抢救工作的启动,更是推动了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的蓬勃发展。

  无论平原山区或海岛 都有独具特色的节日

  因为语言上的亲近、审美情趣上的接近等,温州的节日文化活动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加之温州民间信仰丰富,节日文化活动也十分频繁。无论平原、山区或是海岛,都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节日活动。

  这段时间正在举行的苍南蒲城“拔五更”迎神赛会,在温州乃至周边地区都是一个比较独特而引人注目的民俗文化活动。它的整个活动由迎神、驱魔、保太平等组成,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历来都非常吸引观众。整个活动的核心同样是民间信仰,这里受到民众敬仰的神灵是晏戌子,《搜神记》中载:“……神显著于江湖间,凡遇风浪汹涌,商贾叩头即见,水途安妥,舟航稳载,绳缆坚牢,风恬浪静,所谋顺遂也……”这个神是水域保护神,因蒲城临海,时有渔民出海捕捞,所以信仰这个神的人很多。活动自正月初四开始至十六日止,持续13天时间,整套活动有开端、发展、高潮、结束,层次分明。这种民俗文化活动因为与其地域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而参与人群多,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目前,“拔五更”已成为苍南一张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品牌,入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瑞安塘下镇湗村一年一度抢抬 “排殿猪”的节日活动很有喜庆色彩。这天全村张灯结彩,热闹非凡,村民将刚刚宰杀后的猪摆在八仙桌上,放在村庙前,还用大红剪纸,把猪打扮得漂漂亮亮,系上红绸带。活动开始后,只等一声炮响,几家抬猪的人上去,就急速地抬着猪奔跑,谁家最早把猪抬回家,谁家今年福分最多。

  每年农历正月二十,文成畬族地方有一个“补天漏”民俗节日。这天,大家一早起来,用石臼捣好饭糍,做好饭糍饼,将其放在屋背上,太阳落山时,各家在天井摆好供品,祭拜女娲娘娘。 “补天漏”一俗,意在天缺一角未补,我们用饭糍来补。这个节日历史悠久,上古特色突出,为各地所罕见。

  同样,温州端午划龙舟活动,也有浓厚的地域特色与广泛的群众基础。温州域内水网交叉,旧时端午划龙舟活动十分盛行,《温州府志》载:“竞渡起自越王勾践,永嘉水乡用以祈赛”,温州竞渡,至迟在宋时已很流行,叶适曾有诗曰:“一村一船遍一邦,处处旗脚争飞扬。”温州各乡庙宇内设有专管划龙舟的香官神,每逢端午节来临时,都要擂鼓开殿门,祭香官神。龙舟的人数,一般额定36人,俗称一槽,也有小龙,船身13档,划船者26人。船面上,鼓在中央,两旁划者听鼓声而行,鼓是令,也是起着鼓动的作用。而端午划龙舟中,最有特色的,要数水上台阁。这是温州独有的一种供观赏用的龙舟,龙舟上设亭台楼阁,置有秋千,且有乐队和戏曲装扮人物,船上旌旗飞舞,贴金涂彩,台阁经过时,乐声荡漾,岸上人头攒动,喊声如雷,人们争睹其风采。清郭钟岳曾客居温州三年,在此采风问俗,搜罗佚闻,他在《东瓯百咏》中云:“龙舟竞渡闹端阳,五色旌旗水上扬。争看秋千天外荡,艄婆笑学女儿装。”至今也如此,端午尚未到来,锣鼓声、呐喊声早已在河面上传开了。这种传承了千余年的民俗文化活动,已成为群众最为喜闻乐见的活动。

  七夕节是我国(中国)的一个传统民间节日,全国各地的七夕节风俗多半和牛郎织女有关。而洞头的七夕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后融入了更多的民俗元素,除具有情人节的元素外,更具有儿童节、成人节、乞巧节、女儿节、祈福节、感恩节的成分,其中儿童节、成人节的成分最重。

  节日文化活动一旦形成,就有顽强的生命力。尽管时代在不断地变迁,但它已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带给人们极大的欢乐与和谐,成为生活中的一种盼头和希望。(潘一钢)

【编辑:王盼盼】

>侨乡传真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