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迎来“六十大寿”

2011年05月21日 22:2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社上海5月21日电 题: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迎来“六十大寿”

  中新社记者 陈婷婷

  60年前,为解决上海市大批产业工人的住房问题,时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亲自选址,批准建造了上海市第一个,也是中国第一个专门为工人修建的新村。弹指一挥间,5月21日,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位于上海市普陀区的曹杨新村,迎来60岁生日。

  曹杨新村1951年5月奠基,1952年建成首批楼房48栋,总建筑面积32.66万平方米,当时共有1002户家庭入住。

  第一批搬进新村的居民,几乎都是当时上海各个工厂的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曹杨一村因此也被称为“劳模村”。而今60年过去,花甲之年的“老新村”已经历沧桑之变,只有大门口一块“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保护建筑”牌子,仍在默默诉说历史。

  已届九十高龄的全国劳模邵森,是这里的第一批居民,他在曹杨一村居住了60年从未搬离。当天举行的村庆仪式上,老人戴着大红色的光荣花,精神抖擞。老人至今依然清楚地记得当年搬进这座新村时的细节。他告诉中新社记者,自己当时是101军衣厂的一名普通工人,因工作出色,一家5口人获住新村。“当时厂里派了大卡车,敲锣打鼓地送我们搬进新村。”这成为邵森一家终身难忘的时刻,“做梦也没想到能住上这样的好房子。”

  当时第一批落成的楼房是依照前苏联房屋样式设计,两层结构,白墙红瓦,房屋内部甚至安装了当时还难得一见的稀罕物“抽水马桶”。周边环境沟渠纵横、鸟语花香。这样的居住条件,让曹杨一村成为当时上海人艳羡的“豪华住宅”,也激发起有幸住进新村的居民更大的劳动热情。

  邵森一家住进这里后,他将兴奋之情全部倾注在日常工作中。1954年后,邵森连续3年被评为劳动模范,1957年更以全国纺织系统劳模的身份前往北京受奖,在怀仁堂见到了毛泽东主席。

  与这位九旬劳模一样,曹杨一村的第一批居民纷纷以惊人的毅力和热情投入工厂生产,走出了杨富珍、陈德明、马宝娣、裔式娟等一批中国知名的劳模人物。

  除了邵森老人外,第一批住进曹杨新村的劳模中,目前仍居住在此的还有4人,分别是95岁的马宝娣、92岁的王洪禄、王兰英和87岁的孙文。曹杨一村的60年岁月,见证了中国第一代优秀产业工人和火红的大生产年代,也见证他们的青春,让这些老人不愿搬离。当天举行的60年村庆中,他们汇聚一堂,成为这个传奇居民社区的历史诉说者和见证人。

  为庆祝“六十大寿”,记者看到,这座具有特殊意义的新村对其道路、绿化,乃至屋内厨卫设施等都已进行了一番改造,令“老新村”焕发新面貌,但依然较好地保持了当时中苏建筑结合的风格和原貌。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工作人员透露,今年下半年,记录着新村历史的曹杨村史馆有望建成,将通过回顾历史,探索社区建设的前景。

  60年悠悠岁月,新村的人和事不断变迁,住在新村的新中国第一批产业工人精英正在老去,“劳模村”的光环渐渐隐去,上海市也正在经历产业转型的变革,当年棉纺织厂、被服厂内热火朝天的机器轰鸣声,已在这座国际大都市中消逝,但“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所承载的劳动精神依然传承,并激励着这座城市中的人们。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吴博】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