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聚焦国人着装观念变化:军装解放鞋又变“潮服”

2011年07月02日 15:25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聚焦国人着装观念变化:军装解放鞋又变“潮服”
    香港影星陈小春与应采儿别出心裁的结婚照———他们俩穿着上世纪60年代的朴素军装、手中高举红色的结婚证。图片来源:羊城晚报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服装是袖珍的“戏剧”,是时代最直接的“话戏”。纵观新中国历史变迁,点点滴滴都体现在老百姓的穿衣打扮上———

  上世纪50年代,毛主席和周总理身穿中山装站在天安门广场上,中山装成为“国服”;上世纪60年代,中央领导人身着绿军装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红卫兵,军装便服风靡全国;上世纪70年代,春秋衫和中西式罩衣伴着很多年轻姑娘度过她们最好的年华;上世纪80年代,西装、牛仔裤、喇叭裤、职业套装令国内消费市场百花齐放;上世纪90年代至今,国际流行时尚蜂拥而至,年轻人奉行的是穿出自我……

  我们看到不同服装在历史舞台上的角色更换,也看到了老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祖国的繁荣富强,服装这道风景线会散发出更迷人的光辉。

  亲历者说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回忆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的穿着打扮,年近70岁的军队退休老干部孙维新告诉羊城晚报记者,那时候解决温饱问题是首要,穿着上都是以节约为主。但时至今日,中国不仅已成为服装生产和消费大国,国人的着装观念也起了深刻的变化。

  老印象 男女都穿“老四色”

  孙维新说,由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物资短缺,当时人们购买衣服还要布票。“那时很多家庭的孩子是大的穿完,小的穿,我们当年在军队院子里长大,有的家庭有七八个孩子,最小的孩子穿的衣服往往都有十多个补丁。”据了解,由于当时补衣服是不要布票的,于是街上就有人推着小车,上面放台缝纫机,敲锣打鼓吆喝着补衣服。

  据孙维新回忆,她父母当时的穿着几乎是清一色的‘老四色’,即外衣是黑灰蓝色,内衣是白色;款式是很单调的几个样式:列宁装、双排扣大翻领、中山装(上下左右四个口袋)、人民装(上面一个口袋,下面两个口袋)。孙维新说:“走在大街上,乍一眼还真的很难分辨是男是女。”

  老印象 贼不偷钱偷军服

  “我们小时候少先队活动一定要求穿白衬衣,蓝裤子,家里没有只能每次问邻居借,我还记得每次开口去借裤子的尴尬,感觉脸上是火辣辣的。”在湖南长大的退休干部刘泽新对羊城晚报记者回忆:“有一次家里卖牛赚了点钱给我买了双白球鞋,我开心极了,第一次穿完就赶紧洗干净晾好,谁知被别人偷走了。我伤心地哭了一个晚上。”

  到了“文革”时期,绿军服开始风靡全国,人们乐于穿着军装以彰显个人的革命性强。孙维新告诉记者:“我那时已经当兵了,有一次去柳州出差,小偷到宾馆里偷走了军装,竟然没有去拿放钱的包。”

  新印象 一个衣柜不够用

  改革开放至今,孙维新明显感到人们越来越讲究穿着打扮了。“以前很多家庭连衣柜都没有,因为每人只有两三套衣服根本不需要;现在每个家庭一个衣柜还装不完。尤其是女人,到了商场,看到琳琅满目的服装就会忍不住花钱了。”

  刘泽新也坦言,现在做衣服的面料也越来越高档。“真丝、雪纺、呢绒、羽绒,还有很多都叫不全名字的新材料。”

  人们穿衣打扮反映了一种精神状态。从现在老百姓的衣着变化来看,色彩更加鲜艳,款式趋向于多元化。一项调查显示,2009年,中国服装总产量达400亿件,已经成为世界生产和消费服装的大国。而如今,多达72%的受访中国消费者表示他们买衣服时会首选知名品牌或时尚品牌。

  众说经典

  老服饰也有潮流元素

  穿军装 拍婚照

  当中山装远离视线,当军装成为记忆,当中西式罩衣和健美裤不再流行,年轻一代对过去的着装又有何看法呢?

  说到此,不得不提香港影星陈小春与应采儿那套别出心裁的结婚照———他们俩穿着上世纪60年代的朴素军装、手中高举红色的结婚证(见上图)。这张照片被网友大量转载,掀起了一股模仿热潮。80后的王小姐对此认为:“红色经典服装重新受追捧,一方面是人们怀念过去艰苦奋斗的岁月,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出自一种标新立异的目的。”

  经营服装生意的年轻老板车先生告诉羊城晚报记者:“经典服饰之所以重新流行,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它们适合改造,衣服本身不再流行,但经典的元素却可以保留。比如上世纪50年代的女工装,现在看起来依然包含很多流行元素,职业女装似乎有些列宁装的影子,解放鞋也被重新改造为潮鞋。”

  记者发现,80后、90后年轻人的服装消费观是不同的。有人非名牌不穿,有人只重穿着的舒适,有人喜欢追逐服饰潮流,有人爱穿奇装异服。

  一位80后总结:“红色服装都会以独特的方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和记忆中,无论看到的是当年的昂扬斗志,还是心酸岁月,都将激励我们走向美好生活。”

  [解放初期] 国服苏装齐登场

  上世纪50年代,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毛主席和周总理身穿中山装站在天安门广场上的形象。中山装此时又被称为“人民装”,影响了后来的“军便服”和“青年装”。当时的服装潮流中还弥漫着一股俄罗斯风情。原因就是在建国之初,中国在很多方面以前苏联为楷模,服装时尚也是如此。列宁装原是男装,因为认同社会主义,崇尚简约与朴素,中国女性也喜欢并接受。苏式传统女服布拉吉和苏联花布衬衣为灰蓝黑的中国服饰增添了几点斑斓。

  [“文革”时期]

  不爱红装爱武装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文革”改变了人们对服装的审美观,服饰成为一种政治符号。“祖国山河一片红,全国人民一片绿”,“文革”时期的旧照片会出现这样的典型场景:青年穿着绿军装,戴着绿军帽,背着挎包,左臂戴着红袖章,胸前戴着毛主席像章。军便服在当时风靡全国,成为了主流,所有人在所有场合都可以穿着。绿军装有两类,一类是真正的部队军服,领口有两面红旗式的领章,扣子是铜扣;另一类是军便服,没有领章和铜扣。

  [多元时代]

  万紫千红任你选

  上世纪80年代,首先出现的是“西装热”,牛仔裤,夹克衫、风衣等也随之流行。当时的女性,开始穿着连衣裙、蝙蝠衫、宽肩女装、羊毛衫、职业装,演绎了时代女性形象的转变。70后大概还记得当时风靡的喇叭裤和健美裤(也称踏脚裤),中国服装自此逐步与国际接轨。

  10年后,中国的服装进入多元化发展的时代,流行的定义开始模糊,人们开始根据自己的年龄、职业等来选择服饰装扮。(记者 孙晶  实习生 陈瑶璇)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吴歆】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