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官员称中国发展特色关键在于乡村建设(图)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1月31日 16:26 来源:农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廖晓义:1954年出生于重庆巫溪,哲学硕士,知名民间环保事业活动家,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创办人兼主任,“26度空调节能行动”活动倡导者,乡村社会建设“乐和”模式创建者。
廖晓义:1954年出生于重庆巫溪,哲学硕士,知名民间环保事业活动家,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创办人兼主任,“26度空调节能行动”活动倡导者,乡村社会建设“乐和”模式创建者。

  中国发展特色关键在于乡村建设

  主持人:本报记者 徐恒杰

  嘉宾: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主任 廖晓义

  她曾经是西方哲学和西方工业文明的崇拜者,却最终回归到“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东方理念,成为中国特色公益组织的创建者和带头人,为生态建设和乡村建设创新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实践。新春之际,本次对话邀请到知名民间环保事业倡导者和活动家,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创办人兼主任廖晓义女士,分享她为我们解读的最新观点和独到见解。

  主持人:感谢廖晓义女士接受邀请参与这次对话。首先请谈一谈,你多年来探索与实践中最根本的目标是什么?

  嘉宾:北京地球村是一个致力于生态文明理念与实践的非营利民间组织,宗旨是通过培育大众生态意识,促进中国可持续发展。

  我曾经是四川大学哲学系教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人员,研究西方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也是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国际环境政治专业访问学者。为什么我会在20年前开始了“地球村”的生涯,并且在2008年回到了乡村,因为我和我的同伴们是想实现一个理想,是想实实在在地解决一个矛盾,这个矛盾是我们所有人都面临着的现代化的基本矛盾,就是人类无限的发展欲望和有限的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

  主持人:的确,现代化过程中,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与环保和自然的本质是相背离的。但这种生活方式正在被中国老百姓艳羡和追随着。您认为这个矛盾怎么解决?

  嘉宾:让我们从一个个实实在在的乡村开始,从乐和家园开始。

  1999年,在北京郊区的延庆县农村,我们租了近3000亩山林作为环境教育基地。农户实行垃圾分类,使用太阳能灯,种植无公害食品,摸索了“生态保护、环境教育、乡村建设、民俗旅游”四位一体的乡村可持续发展模式。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我在深入地震重灾区考察后,向中国红十字会等公益基金申请了建设“乐和家园”项目,在四川彭州通济镇大坪村和村民们一起建设了“乐和家园”,包括五个自然村94户村民的生态房屋建设和相应的社会环保医疗等设施的建立。中国生态民居首席专家刘加平等人作为义工设计了“乐和家园”的节能、节地、节材的节约型生态民居。2010年6月以来,我回到我的祖籍巫溪,受县委政府的邀请参与了全县的“乐和家园”建设。

  乐和是什么?乐和是一种理念,一种乐道尚和的理念,通过差异、互补而实现的共生,通过尊重、沟通而实现的包容;乐和是一个家园,一个包括乐和治理、乐和生计、乐和人居、乐和礼义、乐和养生的家园;乐和是一条道路,是一条不是毁灭乡村,而是建设乡村、城乡共生的道路,一个既保存我们的村落、农场、医馆、书院、集市,同时又能够发展生态农业、养老产业、养生产业、创意手工业等等这些新兴产业、朝阳产业的乡土型城市化道路;乐和是一场实验,是一场从乡村开始的朝向生态文明的试验,一场与现代化进入中国过程相伴的实验,我们希望由此为再造传统与现代相融的社会找到一种方案,为解决现代化的内在矛盾和危机找到一种方法,为万世的太平和万物的福祉找到一个方向。

  美国一个著名的生态学家断言,生态文明的希望在中国,因为中国还有着没有被泯灭的以差异互补共生为特质的哲学,因为中国还有着没有消亡的乡村。在许多发达国家有农场但没有乡村乡情的农社,有农业工人但没有乡亲乡脉的农人,有农业但没有乡土乡野的农艺。生态文明的希望在中国,因为中国还有乡村,因而还有着未被钢筋水泥全覆盖的生态系统,还有未凋敝的乡土文化,还有着建立从民居到养生乡土文化产业到乡村社会自洽的生态系统的可能。

  不管个人,还是社会;不管是生命的回归,还是文明的生长,都到了回乡的时候了。让乡村引领城市,在那里你会真正地接触泥土和阳光,感到自己真实的存在。不是说在城里不可以做生命意识的回归,但是在一个到处都是水泥、钢筋、人造的环境里面,比起乡村的气脉,效果会差得多。

【编辑:张志刚】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