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香江漫话:寻访花牌师傅 活化民间工艺

2012年04月16日 00:5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香港4月15日电 题:寻访花牌师傅 活化民间工艺

  中新社记者 贾思玉

  在旧楼老铺林立的油麻地上海街,有间视艺空间“活化厅”,由花牌业“老行尊”黄乃忠担任驻场艺术家。

  走进“活化厅”,往黄乃忠的工作台方向张望,墙上所挂的五彩立体“凤头”和迷你花牌直入眼帘,几张硕大的竹枝扎成的底架靠墙堆放,室内各处散落着红金绿蓝紫五彩锑纸制成的摺花。这些是黄师傅朝夕相伴30多年的工具和配件。

  有关花牌的起源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中国建筑牌楼的延续,也有人相信是民间模彷宫廷吉祥装饰的说法。黄乃忠说,上世纪60至80年代,花牌业在香港最为蓬勃、鼎盛。酒家、茶餐厅、理发店等新张或扩充营业,通常要在门外立起写有“客似云来”、“生意兴隆”的花牌;每逢中国传统节日、神诞和庆典,或者街坊团体活动,花牌一环均不可或缺;乃至有戏曲大戏上演,也要将名伶大名、“声色艺全”等写上花牌。

  “花牌就是一种户外广告。”黄乃忠从为父亲当帮手入行,随后继承家业“新忠花店”。花牌制作容纳了书法、绘画、纸扎、绑绳和棚上装置等环节,黄乃忠初时觉得最难的是双脚“稳阵地”站在棚架上而双手活动自如。他做了学徒数年才够格出师。

  花牌大可达14、15米乘以6、7米,小可至巴掌大,组成部件有10多种,包括:最顶部位置的“凤顶”;左右两边画有飞龙图案的“龙柱”,上面配有立体的“珠”;中部写有大字的“长”、 “四方包”、“圆包”,通常黄或绿底配红色,鲜艳突出;底部的“肚兜”;“挣角”、“云柱”等装饰;以及最外围包裹一圈的红布。花牌没有特定排列样式,不过讲求平行、对称之美。

  虽然认为做花牌更强调技术而非艺术,但黄乃忠亦指出,这一行与不少传统行业一环扣一环,是华南文化的组成部分。在香港,花牌、舞狮龙头、花炮制作等多与酬神祭鬼、求吉纳福的庙诞活动相关,因此农历年前夕、农历三月“天后诞”和七月“盂兰节”期间是行业旺季。

  与众多传统手工艺的命运相像,随着时光流逝、社会变迁,花牌业也渐渐式微。黄乃忠说,尽管新界地区的神诞活动提供一定市场,但花牌业工匠老化、少新血,现在全港花牌铺不超过10间。另一方面,租金越来越贵,店铺多转入商场,城市发展下留给花牌的“空间”越来越少。

  更让黄乃忠留恋的,则是花牌背后的人情味。他说,以前开店铺主要靠街坊帮衬,希望生意源远流长,所以愿意借花牌建立网络、信任,如今商家不少抱着“搵快钱”的心态。

  如果有一天花牌真的消失了,能接受吗?“唉,不接受也得接受。不过如果有能力,希望能让它以另一种形式生存、演绎。”黄乃忠轻描淡写,也带着些许无奈。近两年,他不时与学校、保育机构合作,举办展览或工作坊。而“活化厅”计划的初衷,正是让艺术融入社区,让社区活化艺术。(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