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钱箱”失窃,市民心态需淡定

一间报亭夜间遇盗,投币箱被偷走,广州几家媒体昨日都做了醒目报道,有的还上了头版导读,足见此事的不同凡响。有网友甚至称之羊城“道德耻辱日”,也有人说是破了绵延13年的“信”字。
小小报亭失窃竟引起如此反应,盖因报亭乃欧婆婆的“诚信报亭”。多年前,欧婆婆在南岸路租了个报亭,为方便顾客,她去吃饭或办事时,报亭照常营业,只是没人收款,买者自己将钱放入投币箱,好似开放的“无人报亭”。风雨13年,人来人往的街头,人们自觉投币,极少有丢报失报的情况,堪称羊城一景。
卖报卖出名甚而成为“品牌”,这等事不但中国,全球恐怕都罕见。人们怜惜欧婆婆,憎恶无良小人,爱憎分明,其情可嘉。但对此事也不必抹上过重的符号色彩。根据以往经验,许多事一旦“格式化”,被赋予符号意义,或扯到道德高度画线站队,就可能偏离议题,徒惹新烦恼———网络上就有人由此放大对社会的不信任,甚至互相攻讦、谩骂。
正如我国某些偏僻乡村仍有“无人菜摊”、“无人肉档”等景观,却并不能由此勾勒出当地道德水准崇高的图景,在都市街头出现“无人报亭”,固然体现了欧婆婆对人心公义的信任,给都市陌生人社会平添暖意和亮色,但我们仍然要说,这只是市民行为及社会秩序的一个小切片,或只是描画这座城市形象的一个小豆点,而绝不能由此得出城市道德秩序高低的全景图。
窃贼染指欧婆婆的报亭,本质上就是一起刑事案件,很难由此测度广州普通市民的善良、诚信与否。这在当下任何国家任何社会都难说是一起重大道德事件。在我们这样一个多元、多面且多变的转型社会,如果没有一种复杂的多向思维和多向视点,很可能会对这个社会失望透顶。
倒是失窃事主欧婆婆的淡定给人们几许启示,她说会再让家人做个一样的投币箱,她仍会继续她的“无人报亭”,因为她相信一个“信”字,只是晚上谨记收回钱箱。不因人间基本的善而忘却对恶的警惕,也不因世间有恶就放弃对善的信任,这是面对当下社会值得提倡的处世哲学。(阅尽)
>社会新闻精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