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关中农村传统习俗之变迁:从老碗会到电视拌饭

2012年11月16日 15:2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泾阳11月16日电 题:关中农村传统习俗之变迁:从“老碗会”到“电视拌饭”

  中新社记者 张远

  民以食为天,广袤的八百里陕西关中乡村,自古便有“碗盆分不开,三餐如戏台”的饮食习惯。吃饭时人们端着大如脸盆的饭碗,聚在村中某个场所,蹲在一起边吃边闲谈。对此人们有个贴切的称呼:老碗会,这也成为当地一道独特风景。

  随着中国内地城镇化的加速,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空心村”现象屡见不鲜,自古流传下来的地域风俗“风光”不再。

  家住陕西泾阳县大堡子村张朝老人年近古稀,他回忆说,早些年村里一到吃饭时间,人们便端着硕大的饭碗,三五成群地蹲在墙角、树下、甚至是房顶上,边吃边聊。嬉笑声、吃饭声、舔碗声呼呼噜噜地响成一片,热闹非凡。

  他告诉中新社记者,目前,陕西民俗“八大怪”中,碗盆难分开、油泼辣子一道菜、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等风俗已名存实亡。

  中新社记者16日来到大堡子村,与内地许多地区相同的是,村里多是留守老人和孩子。抬头望去,作为陕西八大怪之一的“房子半边盖”已难觅踪影,被成片的小楼所代替。

  “以前村里有上千人,娱乐匮乏,饭点聊天拉家常成了重要的娱乐活动。”40多岁的张德说,现在青壮年都进城打工去了,那种“三餐如戏台”的情景已难再现。

  “过去吃的简单,每顿苞谷榛子、面条、腌萝卜,油泼辣子一盘菜,一只手端着就直奔‘老碗会’。”张德笑称,现在的饮食品种丰富,菜多了也懒得端出去吃,麻烦。

  张德的大儿子张坤是村里少数几个没有进城务工的年轻人,今年24岁。他透露,平时吃饭,他和媳妇喜欢把饭端到电视前,边吃边看。“这叫‘电视拌饭’,家家户户都这样。”

  与所有留守老人一样,家住村东的杨老太独自守着偌大的一处宅院。整洁宽敞的院子内划出了一个羽毛球和乒乓球场地。“儿子们周末都会回来,打打球。”杨老太说。

  不仅如此,卫星电视、电脑在农村的普及也使传统生活方式发生着改变。“现在娃娃们不用下地受苦,但一天到晚就知道对着电脑上网,看电视。”自从村里通上宽带后,杨老太便不断地抱怨起着孩子们的“五谷不分”。

  而对于杨老太的这番抱怨,陕西省社科院副院长石英则认为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面对现代文明的多元化,民间习俗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种种变异。”

  “以前村里谁家有个红白喜事,肯定会请锣鼓队,尤其是逢年过节,热闹的很。”作为村里的锣鼓队的成员,张德颇有些无奈,现在只有过年时村上才组织一次,一是没人,二是红白喜事也慢慢像城市一样,不张扬的就办了。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公布的资料显示,2011年,陕西16岁至30岁农民工占总量46.6%。大量农村青壮年涌向城市求学务工,使农村“活力”日趋下降,缺少了青壮年这一传承载体,许多极具传统色彩的生活方式渐行渐远,成为人们记忆中的片段。(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