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称“末日恐慌”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焦虑感

2012年12月12日 15:52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世界末日”这一说法原本虚妄,一些人对“末日”的敏感度和恐慌感却仍被提升,与“世界末日”有关的话题也成为近期互联网上的热门话题。有关“末日”的情节来自哪里?社会学研究者指出,“末日恐慌”本身与人们的多种非理性心态有关,但有的人或许能就此“转身”,从中汲取积极的能量。

  记者在某搜索引擎输入“世界末日”,相关搜索达到四千九百多万条。有媒体报道称,“3天黑暗说”在线上线下引起喧闹:一女子因听信传言卖房借钱捐款;多地市民哄抢蜡烛;有的公司给员工放“末日假期”;在一些社交平台上,有网友发布了“末日遗书”……最“闹心”的是上海警方,他们在24小时内接到25个“末日谣言”散布的警情,不得不通过官方微博“警民直通车—上海”告知市民:“世界末日说”纯属谣言,切勿相信,以防被骗。

  还有的人打着“末日经济”的旗号搞起了营销。在某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上,不少商家推出“末日逃生设备”专页;一些店家发起“末日促销”,多种商品都被贴上了“末日价”。输入“末日”二字,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诺亚方舟的船票”和各种以“末日”为题的贺卡、明信片。

  关于世界末日的传言,有人在惶恐中等待;有人恶搞调侃,也有人从中看到了商机。为何总有人深陷“末日恐慌”?社会学家认为,这是人们的不确定心理的一种反应,当个人处于变化之中,而且对于下一步的发展不能完全预料和把握的时候,会出现心理上的恐慌。

  武汉大学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国家心理督导师韦志中在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时分析认为,人类与自然的相处过程是一个不断循环发展的过程。开始时是对自然界的畏惧,发展为自然崇拜文化来处理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集体恐惧心理。在这样的过程中,人类逐渐把握了自然界规律,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让人类觉得自然是可以驾驭的,甚至是世界是可以完全改变的。这种认识是有限的,人类仍然会陷入不能主宰命运,无能为力的恐惧之中。对“末日”的恐慌实际上是过度自以为是之后的必然结果,也是集体潜意识恐惧的一次释放。

  网友“戏说的背后”说:“面对恐慌,一般的减压方式不能带来内心安宁,于是就有人想出种种‘怪招儿’,比如买蜡烛、买逃生用品等,用于自我安慰。”

  武汉大学社会学博士鲁良从社会学角度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末日恐慌”既说明了部分人对自然规律认识不足和社会理性的缺失,也反映在社会转型时期存在的焦虑感、自我意识的弱化,以及社会群体信仰缺失的社会心态。

  “当前社会中,许多人存在着压力大,幸福感不足的问题,导致社会个体的弱势心理不断滋生蔓延。自然灾害、未解之谜有可能进一步加剧不安全感,带来精神方面的恐慌。”鲁良说。

  从另一个角度看,有人也许能从“末日恐慌”现象中获得启示,积极面对和珍惜当下的生活。韦志中认为,既不过度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用和谐相处的心态来面对自己和社会。如果能从这个角度来看,“末日恐慌”也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

  “世界末日”带来的恐慌不是第一次出现,也不会是最后一次,或许我们应从所谓的“末日”理论中领悟到什么。正如网友“后面有猪”所说:“虽然因为恐慌而盲目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来并不可取,但通过‘末日假期’、‘末日遗书’等拷问一下自己真实的内心、停下脚步欣赏一下沿途的风景,或许也是件好事。 记者 姜春媛

【编辑:姚培硕】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