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新春见闻)留守老人盼团圆 油糕饺子待儿归

2013年02月09日 21:0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晋中2月9日电 题:留守老人盼团圆 油糕饺子待儿归

  作者 吕玮

  “大儿子爱吃炸的油糕,小儿子爱吃韭菜鸡蛋饺子。出去寻活计两年了,他们该想了。”52岁的王爱华步履蹒跚进进出出,张罗着蛇年春节的吃喝。腊月二十三起,家中被抹擦的漆黑铮亮的铁皮锅台上,装着饺子、油糕的两只纹花白瓷碗静坐着,守候着她两个远行未归的儿子。

  2月9日,已是蛇年春节除夕,59岁的老伴张守城天一亮便起床,冒着严寒开始贴春联。“十几副对联,花了两个多小时。以前孩子们在的时候,没觉得‘贴对子’是个上档次的‘工程’。”

  “孩子们背着铺盖在火车站排了五天五夜,才买到票,幸好现在已经上火车了。”说到这里,王爱华有点黯然神伤,仿佛感同身受。“那几天,南方在降温,娃们不知是咋过来的。”

  王爱华和张守城是山西一对农民夫妻,居住在榆次东部一个靠近山的农村,世代为农,靠十亩薄田为生。两个未婚儿子2011年兔年元宵节过后,结伴南下广州打工,两年未归。“小年时,二儿子来电话,说一定会在除夕夜前赶回来。”

  “人老了,不中用了,腿脚不精神了。”张守城又拿出两个布满尘土的灯笼,在三米高的大门口比划后,摇摇头。“还是等孩子们回来再挂吧。”

  据张守城介绍,村里一直以来都是靠天吃饭,留不住渴望过更好生活的年轻人,年轻人都到城里打工了。只有过节时村里才最热闹,平日里只是老人留守在家里。

  上午时分,记者来到王爱华家中,里里外外的门上都贴上了红对联,但是鲜艳的颜色并不能代表他们此刻的心情。

  院内尘土飞扬,张守城正埋首整理杂物,脚有些瘸。记者探问时,老张憨笑不语,连连摆手,“没事,小伤。”老伴王爱华接话,“儿子不在,秋收时,我和老头子俩人把十亩玉米拾掇回来。扛麻袋包时,把脚崴了,一直没好利索。”

  王爱华把两个儿子平时睡的铺盖摊开挂在晾衣绳上,用一根外表斑驳的棍子拍了又拍,清冽的阳光洒在鲜红的被面上,装点了节日的心情。老伴有点不耐烦,高声喊道:“铺盖都是压箱底的,哪来那么多灰。”这个许久未见儿子的母亲倔强地回答:“敲打一下,被子里的棉花就软和了,孩子们晚上睡着舒服。你懂啥?”

  王爱华扭头和记者解释道:“老头子平时很少大声说话,知道孩子们要回来了,等得着急了。”

  “要过年了,手头的活不能压到明年。”王爱华要在除夕夜之前把春节用的食材全部加工好,忙得不可开交。尽管知道儿子晚上才能到家,王爱华还是时不时抬头,忙里偷闲地向院门口张望着,之后,再看看灶台上的两只白瓷碗。

  “三十多个小时的火车劳顿,孩子们回来一定饿了。”王爱华说,孩子们小时候,家里穷,只有过年和过生日的时候才能吃到饺子和油糕。“在他们儿时的印象里,这估计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食物。”

  “要是儿子能带个女朋友回来,就更圆满了。”王爱华坦言,两个儿子都没有合适的结婚对象,这成为她目前最大的“心病”。“可惜孩子们都说,还没有眉目。”

  临别时,王爱华和记者打趣:“你们能不能在网上为我的儿子征婚。”老伴王守城则忙完手头的活,默默地坐在门口的木墩上,一根接一根地抽烟。

  春节之于中国人,是极强调家庭人伦的节日。在大城市打拼的人们,不管再艰难劳顿,也一定要踏上回家之路。此前据中国官方媒体报道,像王爱华和张守城这样的农村留守老人,中国有近四千万。而对于这样的家庭而言,除夕夜,有着不一样的团圆心情。(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