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小康纪事:两代“农民工”的小康路

2013年02月14日 20:1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荆州2月14日电 题:两代“农民工”的小康路

  作者 木小满

  蛇年正月初五(2月14日),空气中弥漫着鞭炮燃放过的气息,位于湖北省荆州市网市镇的集镇菜市场人声鼎沸,胡家文和儿子正在挑选制作排骨藕汤的九孔莲藕等食材,为家宴做准备。当天是胡家文“请春客”的日子。

  胡家文出门前列好一份购物清单:除新鲜的鸡、鱼、肉外,他还打算买只甲鱼,再捎份豆沙馅的土豆饼。“配上传统的腊肉、腊鱼、香肠和蒸鱼蒸肉蒸菜,应该是场不错的家宴。我小的时候,能吃上一块腊肉都觉得特别奢侈。”胡家文说。

  胡家文的家乡网市镇,坐落在长江支流东荆河畔,原本是洞庭湖边一个晒网的码头,又称网埠头。如今,网市镇是远近闻名的“玻璃铝材经营之乡”,遍布全国的玻璃、铝材经营户大都来于此地。得益于此,这里家家户户都盖起了2层小洋楼,开上了小汽车。

  “我和妻子在广西南宁经营玻璃铝材店,哥哥胡家旭一家在新疆,妹妹一家则在广东,侄女侄子有的在重庆,有的在珠海。”胡家文告诉记者,他们一大家四家人都分散在全国各地经商或务工。一年能聚在一起的日子,只有春节。

  做“米团”的空档,一家人聊起当年外出务工创业的艰难。“过去,在家种地管一家人的吃住是没问题,但根本没有多余的钱供小孩上学,不得不往外走”,“在外,一把刀子,一张台子,一间租来的10平方米的房子,一个生火做饭的炉子,就是全部家当。吃、住、做生意,全在一间屋里”,“最初外出做生意,被子都是背在身上的,因为舍不得花钱住酒店”……

  从2000年至今,胡家文辗转广州、南宁等多地经营铝材生意。胡家文说,最初的这种小玻璃店,常常是夫妻店、父子店、兄弟店、叔侄店等。在店里,他一人身兼老板、会计和工人数职,是给自己打工的“农民工”。但当赚来的钱积累到上百万元人民币后,一些眼光远大的人就开始张罗着做批发业务,短短几年内,就将一个小店做成了专营玻璃、铝材批发业务的代理商。

  在胡家文看来,相比其他同乡,他只能算是刚奔小康,因为他把更多的精力花在供孩子读书上。“要想小康,得吃得起苦,脚踏实地”,胡家文说,“但一个家庭的真正小康需要至少三代人的努力,即便是做小本生意,我也希望子女们肚子里有墨水,心中有大义。”

  相比父辈,胡家文的侄子胡炎庭这样的新生代“农民工老板”显得更为大胆。2006年,在外做铝合金学徒的他得到父辈们支持的创业金后,果断放弃北京、上海、广州等热门市场,去了尚待开发的西部地区经营铝材小店。在打拼6年多后,他开始筹建属于自己的铝材厂,还把眼光投向机械设备制造等业务。

  “不管胆大还是胆小,做任何事都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勤业、守家,是中国人不变的致富经。”胡炎庭说。

  胡家文一家只是当地致富的一个缩影。据不完全统计,网市镇常年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达21420人,占全镇总人口的40%,其中从事玻璃、铝材行业的人员在1.5万人以上,遍布全国各地,有人甚至把生意做到了马达加斯加、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等国家。(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