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棚户区改造引纠结:住户盼入新房 房东忧心断财源

2013年04月08日 10:38 来源:今日早报 参与互动(0)

  本报记者走进杭州建华新村,撷取“城中村”的生活片段

  棚户区的农民工盼望住上干净的廉租房

  这一带将新建楼盘和商业房,配备完善的公共配套设施

  几根电线上,晃悠着一条红色的男式短裤;10多双颜色不一的棉袜,在杭州市建华新村群租房的一角天空里,飘飘荡荡。

  相隔不到数百米外的长乐路附近,仁和仓北弄的农民房和棚户区,已拆成一片水泥砖块的废墟。

  改造的脚步正走近建华新村。近期公示的规划中,作为杭州市众“城中村”之一的建华新村,已列入改造提升中。未来,它将变身为更具城市气息的居住和商业地区。

  今年3月底,杭州正式启动“三改一拆”三年行动。今后,越来越多的“城中村”、旧厂区、旧住宅区将得到改造,而违法建筑将得到拆除。本期《“三改一拆”在行动》专栏,我们将带您走进改造“前夕”的建华新村,感受一下“城中村”中居住者的生活。

  农民工:盼望住上干净的廉租房

  记者沿着上塘路,穿过钱江市场对面的马路,往里走。一幢幢挂着“招租”牌子的农民房进入视线。

  其中一间出租房内,堆放着一个又一个袋子,里面塞满大大小小的可乐瓶,码得差不多与墙齐高。

  狭窄的巷口,一家蔬菜店倾倒出的污水,一路流淌至街面上。三个孩子,兴奋地踩着一处污水。这时,一辆电动车斜斜地冲了出来,小孩们惊呼一声四处散开,但很快又重新回到了那处水洼旁边。

  穿红外套的小女孩,擦了擦鼻涕,笑嘻嘻地回答我:“阿姨,我爸爸现在还没有发工资,没钱交房租,也没钱让我读书。”

  她叫王梦洁,7岁,江苏淮安人。身旁稍矮一些的是她妹妹,叫王梦银,5岁。

  两个孩子的家,是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小阁楼,有一张床,房角有一个二手的电磁炉。此外,没有任何电器。

  女主人刘芝,26岁,无业。丈夫王雷在附近超市做保安,月收入两三千元。公公和婆婆也来杭州打工,另外在旁边花了600多元租了一间小房。

  桌子摆着一碗咸菜炒四季豆,一盆放了很多天的鲫鱼。“每餐给孩子们吃一点点,鸡蛋太贵,一个星期最多给她们吃一回。”

  刘芝打算过完清明,就去找个工作,把两个女儿送到附近民办幼儿园读书,一个娃每月要交五六百元。

  偶然听人说起“农民房”要改造,今后建华新村将造起漂亮的房子。这让刘芝心生羡慕之余,也飘了些许幻想——有一天,打工的农民有没有可能在城里,住上干净又便宜的廉租房……

  绍兴木匠:5人挤一间房不方便却便宜

  53岁的绍兴木工陶鑫富,就睡在隔壁一间20平方米的房间里。房里摆设着5张钢丝床,上面各有一床旧棉被。

  陶鑫富有4位“室友”。睡通铺,总归会比较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比如这个人打呼噜,那个人脚很臭,另一个临睡前喜欢“磨叽”……“一个人睡当然舒坦,但房租不舒坦。” 陶鑫富告诉记者。

  “这个20平方米的房子,每个月的租金要1000元,我一个人吃不消全扛下。5个人分摊,一个人每个月掏200元,大家都轻松。” 陶鑫富说。

  前些年,陶鑫富租住在长乐路附近仁和仓北弄的一间出租房内。去年,他所租住的房子改造并拆除,陶鑫富和4位木工“室友”,一起搬到了建华新村。

  “如果以后这里也要拆了,那么我们再搬到其他地方去。” 陶鑫富满不在乎地说,对他们来说,只要木工生活能接得牢,每天有活干有钱赚,把子女培养成人,就好了呗。

  住在工棚里的夫妻:同乡们都羡慕我

  在建华新村周围,除了出租房外,还零星分布着类似家庭作坊的小厂房。

  路口挂着香积寺路338号的门牌号,走进去,是一间歪歪斜斜的简易工棚。工棚用毛竹搭的,顶上盖着油毛毡,棚里传出“刺啦刺啦”的高频率机器声。

  走进一看,一男一女正在刨木头,身边堆满了几十根刨成长方体的木条。工棚一角,放着堆成小山似的装满木屑的袋子。

  50岁的女工吕发兰说,这间工棚已经开了10多年了,是家夫妻店。

  每天凌晨5点起床,开始刨木头。上午9点多,吃早餐,继续刨木头。下午2点多,吃中饭,再刨木头。晚上11点,吃晚饭洗漱睡觉。

  就这样,从早忙到晚,累得腰板僵硬,这对江西来的夫妻一天最多能做40把木梯,日收入200多元。

  “小儿子还没有娶老婆,只好在这里拼命干活。”吕发兰无奈地笑着说,她打开工棚右侧不到10平方米的“窝”。即使在白天,这个“窝”也是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开灯后,就是一张狭小的床,床上堆着破烂的棉被,桌子有一台二手电视机。

  这样一个住处,却为吕发兰的打工同乡所羡慕。“他们说,‘你们不用交昂贵的房租,多好啊’。”

  城中村的房东们:心情有些复杂

  对于建华新村的房东们来说,将要到来的“城中村”改造,让他们心情颇有些复杂。

  一位姓王的房东,在巷口建有3层楼的农民房,隔了有近10间,全部出租。

  “一年租金10多万元肯定有的。钱江市场在我们对面,走了一个房客,马上又有人要住进来。”房东的女儿小王说。

  她指指对面5层楼的农民房,说:“他家一年房租收入至少有30多万元。”在这幢楼的后面,还有一家拥有门面店铺的房东,据说年租金收入高达100多万元。

  对于“城中村”改造,房东们意见不一。有的认为,“拆了也好,搬到生活环境更好的地方去,惬意一些”;有的则认为,“不拆最好,拆么也没关系的。反正拆了以后,肯定还要再分给我们房子的。”有些却嘟着个嘴巴,不愿意发表任何意见。

  20多年前,建华新村附近大多是田地。撤村建居后,集体土地上的房子越造越多。“约六成是租给了钱江市场的商户,不到四成是从沈塘湾村等地拆迁来的村民。”红建河社区的姚书记告诉记者,虽然建华新村撤村建居后,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城中村”,但是仍被作为“城中村”改造报了上去。

  对于当地居民而言,能看得见的利益,是他们面对改造所持何种态度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离建华新村几百米外的仁和仓北弄,原仁和仓社区书记胡培德说,“原来住在仁和仓北弄的800多户棚户区居民,就非常拥护改造,他们迫切希望离开又破又烂的棚户,早些住上漂亮的新居。”

  新闻纵深

  城中村将变成

  未来商务区

  3月14日起至4月12日,尚在公示的《杭州市大关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草案)》,对包括长乐路、建华新村等大关单元,做了详细的规划。

  其中,大关单元调整最大。这一地块,包括建华新村、长乐路一带,原先分布着杂乱的“城中村”农居点。今后的改造,将搬迁其中的小工厂,未来将变成长乐运河商务区。

  杭州市规划院的李工告诉记者,建华新村处于城北黄金地带,未来该“城中村”将改造成更具城市气息的居住楼盘和商业区,并配上更加完善的公共配套设施。而已经拆除的长乐路附近的仁和仓北弄,则并入大兜路历史街区,改成美食街的一部分。

  浙江省社科院的专家钟其说,“城中村”的存在,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现实背景:一方面,它是我国社会发展中城乡两元体制的生动体现;另一方面,它也是我国快速发展的城镇化的现实缩影。但是也给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困扰:例如“城中村”给社区建设、社会治理管理、居民生活环境等等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因此推进“城中村”改造,将“城中村”转换为城市社区,把农民转变为市民,已经势在必行。当然,“城中村”改造工作的深入开展,必须正本清源,不仅要在土地上进一步实现城镇化,而且更应该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城镇化。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推动新一轮的城镇化发展。(记者 洪慧敏 尹炳炎)

【编辑:王浩成】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