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全民焦虑”对社会危害大 应及时诊治

2013年04月08日 15:23 来源:贵阳日报 参与互动(0)

  核心观点

  -社会焦虑在中国已然普遍泛滥成为社会的通病。社会焦虑造成一部分人心情抑郁,也造成一部分人的暴力倾向。更麻烦的是:这种社会情绪会互相传染。如果不及时诊治,有可能积重难返,对社会产生莫大危害。

  焦虑是一种痛苦的情绪经验,人的情绪因为受到内在或外在的刺激而产生应激反应,就有可能会造成焦虑。对于一些人来说,焦虑成了一个问题,干扰了他们有效处理日常生活的能力或使他们失去了享受生活的乐趣,因此而造成了焦虑障碍。而“社会焦虑”,不仅涉及焦虑情绪的心理性因素,更涉及到焦虑情绪的社会性因素。同时,焦虑情绪还会通过群体互动而相互传染,通过社会助长作用而发展成一种影响广泛、消极、负面的社会情绪。因此,我们也许更应关注与社会焦虑直接关联的社会心理问题。

  某种程度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产生社会焦虑的社会背景。作为一个有着广泛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理论,“需要层次论”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成了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被社会认可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在“减贫”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功地满足了人们“生理的需要”。笔者去山东调研,在路上与司机聊天,他对当今社会的评价令人印象深刻:“现在的生活是吃得饱,穿得暖,但安居乐业还是大问题”。从需要层次论的角度看,他的这个价值判断表明,当下人们吃饱穿暖之后,就开始向往更稳定、更体面的工作,更宽敞、更舒适的住房,显而易见,需要的层次提升了,提升到了第二个层次——安全的需要和第三个层次——被社会认可的需要。

  在经济高速增长30多年后的今天,人民提出这样的要求,无疑是正当的,也是合情合理的。最为关键的是,较高的安全层次的需要、被社会认可层次的需要,就这样“自然而然”地被提出来了,这是因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已经到了这样的程度。这也回答了前述两个问题:为什么现在穷人、富人都焦虑?为什么焦虑的严重程度与物质匮乏并不能简单地对应和匹配?那是因为民众较高层次的需要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更谈不上满足了。

  如今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分享、共享,还有不尽人意之处,我们还未能使大多数普通公民及其家庭都达到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平。尤其是近年来,社会流动的渠道堵塞,处于较低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的人几乎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向上流动,心理落差使他们感到失落、挫折和无助,于是就焦虑起来,浮躁起来。这恐怕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对象焦虑。

  再者,在吃饱穿暖之后,人们对自己身体健康的关注——另一种形态的安全的需要——也日益增加。但是,因为对医疗服务“看病贵、看病难”的诟病,对医疗保障不完善的忧虑,对食品、药品不安全的担心,对能否长寿以及长寿了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能否得到保证的疑惑,加上一部分人实际上的关注过度,出现了“关心则乱”的焦虑障碍。这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神经焦虑。与此同时,激烈的社会变迁使社会规范也变得不确定起来,于是就导致了弗洛伊德所说的道德焦虑。当上述的对象焦虑、神经焦虑和道德焦虑纠结在一起,又通过民众之间的互动以及从众的群体效应等社会助长机制得以蔓延泛滥。

  社会焦虑在中国已然普遍泛滥成为社会的通病。社会焦虑造成一部分人心情抑郁,也造成一部分人的暴力倾向。更麻烦的是:这种社会情绪会互相传染。如果不及时诊治,有可能积重难返,对社会产生莫大危害。

  要对这种普遍的焦虑障碍进行诊断和治疗,一方面不能简单武断,操之过急;另一方面,光对公众的焦虑进行批评指责是不明智也不公道的,我们可能要从以下三个途径着手:

  要承认民众合理的诉求和正当的权利。民众的需要和权利,就是如今常说的“民生”,包括了他们的生存权、健康权、受教育权、工作权、居住权和资产的拥有权。满足这些需要,实现这些民生权利,实际上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有当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得到满足,而且能够看到前景光明,不用担心今后会发生不兑现承诺的危机,他们才能摆脱焦虑。

  要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规范。在实践的基础上,将满足民生需求的制度安排法制化,并且确保不至于因为人事变动而导致承诺不兑现。同时,要用法治的武器对付那些不守法、违法甚至犯罪的“硕鼠”,使民众放心而不再焦虑。

  要广泛开展普遍有效的公民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焦虑来自前景的模糊和不确定。所以,要把社会发展的规律告诉民众,使他们主动投身到发展过程中来,在参与和共享中看清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景。从而在理论上、从对社会发展知识的把握上,了解社会焦虑的病因,最终将其除去。(唐钧)

【编辑:张培坚】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