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聚焦90后务工女孩:流水线上无法安放的青春

2013年05月06日 07:59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我希望能够在上海有一份自己喜欢的、稳定的工作,有属于自己的房子。

  ——刘淑娟

  我们可以努力改变这一现状,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卢俊

  “在家耗着没意思,不如出来闯闯”

  卢俊,18岁的湘妹子,去年刚到上海漕河泾开发区先进半导体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务工。

  她是这家企业生产线上众多外来务工女孩中的一个,选择来上海是因为“特别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在这里工作两三年后,再去其他城市发展就更容易”。

  跟卢俊一样,来自甘肃省平凉市崆峒镇韩家沟村的刘淑娟也选择了到上海务工,“老家企业少,收入也低,工资也就1000多吧,想着自己还年轻,就这么耗着也没意思,不如出来闯闯。”22岁的刘淑娟在职校学的是计算机办公自动化,父母特别希望她留在家乡,但刘淑娟坚持要出来。

  上海也需要卢俊们。半导体制造企业需要大量懂电脑、有英文基础的一线工人,以前,这些岗位多是上海本地人干,随着人力成本的上升,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受过高职教育、经过技术培训的新一代农民工。卢俊所在的企业有1500名员工,其中一线工人600多。一线工人中80%为来自全国各地的85后、90后农民工,女性占了七成以上。

  忙碌的流水线,能安放下她们的青春和梦想吗?

  “比家乡工作要辛苦,但机会较多”

  “辛苦是肯定的。”刘淑娟说。刘淑娟是芯片清洗区域的操作工,“刚来的时候,累得路都走不动,在来回的班车上直打瞌睡。连续2个月的夜班,一个班12个小时,忙得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就在2台机器间来回跑,脚上都磨出水泡来。”

  工作时间几乎与世隔绝,从头到脚包裹着防护服,不能留长指甲涂指甲油,不能带手机进车间,所有的交流都在操作台前的电脑上。守着两三台机器,来回观察机器工作进度,重复着填表格、输入指令的程序——一线操作工们就是这些精密仪器的一部分。尽管如此,刘淑娟还是坚持了下来,很快成了熟练工。

  “只要努力总会有回报,我的监理汤杰就是个榜样。”卢俊说,同样来自湖南乡村的汤杰,2007年进入公司,工作上认真细致,工作之余主动学习通道里各种设备和机台,了解生产流程。5年后,汤杰升任生产组长。当组长期间,汤杰合理安排机台,提高工作效率,得到公司的认可。升任组长仅8个月,汤杰又通过竞聘,当上了监理。

  “多数人跳槽,不过是到另一个流水线”

  能像汤杰这样坚持下来,并获得公司认可、晋升了职务的人并不多,大部分人留在一线操作台。“即使是跳槽,也不过是从这家企业流水线流向另外一家企业流水线。毕竟都是高中或技校毕业,竞争力不够。”刘淑娟说。

  这只是一方面,还有跟这座城市似乎无法拉近的距离。“我所在的工区,去年新招的人走了一半。很多同事到了结婚年龄就辞职回家结婚了,在上海安个家太不容易了,别的不说,光是找到一个稳定的住所就很难。”刘淑娟说,在上海2年半,搬了5次家,平均每半年换个地方。

  同事、老乡们都去过上海外滩、东方明珠、城隍庙、KTV。她们不关心居住证,不知道居住证积分;她们也不了解公司交的“新三险”是什么内容,从来没想过户口问题,“那个离我们太遥远。”

  “但是,抱怨并不能改变什么。”卢俊说,“我们和其他年轻人没什么不一样。我们可以努力改变这一现状,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工作之余,刘淑娟报名参加了电大大专班学习,“公司有20多人报名读大专,学的是行政管理。”卢俊今年也准备报名读大专。“我的短期目标是学会并熟练操作所有机台设备,了解所有生产流程,再通过学习提升能力,争取工作上个新台阶。”

  她们一直在努力,她们把最好的年华和青春记忆留给了上海,但她们的青春能顺利超越流水线吗?记者 郝洪 励漪

【编辑:王浩成】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