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通讯:“大明人”的端午节

2013年06月12日 12:5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安顺6月12日电 题:“大明人”的端午节

  记者 安娜

  这是贵州安顺屯堡一座一楼一底的农家小院,63岁的男主人陈先松一大早就把两束艾草挂在自家院子门口。女主人供奉完家神和自己的祖先后,一家人围在饭桌上吃着热乎乎的粽子。陈先松把大碗里的一把雄黄兑上水、白酒还有蒜蓉,在门口和四合院里洒了起来。

  “端午抄起雄黄酒,虫虫蚂蚁山上走。”陈先松告诉记者,这是他们祖祖辈辈留下的习俗。600多年前的明初,他们的祖先跟随征南将军颍川侯傅友德进入这里,征讨盘踞云南的元梁王。平定云南后,为强化对西南的统治,明太祖朱元璋便将大军留在贵州安顺一带实施“军屯”。大山的阻碍,使屯堡一带长期保留着大明遗风,语言、服饰及风俗习惯仍沿袭着明初风格,被学者称为明朝风俗文化的“活化石”。

  陈先松是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身上担负着传承屯堡地戏的重任,他还是天龙镇上的“地戏神头”——整个天龙镇最珍贵的傩面具、傩戏服饰和傩戏剧本都由他保管。陈先松从他家二楼的储藏室里搬出了几个大木头箱子,里面放置着他保存的傩戏面具。“这个面具是明末清初的,到现在已经有近400年了,颜色要比别的面具深得多。”陈先松拿出一个面具向记者展示。

  “尽管已经离开祖籍——南京市玄武区600多年,但祖先的习俗我们一直保存着。”陈先松告诉记者,他们过端午可不是吃个粽子这么简单。“粽子、饺子、糍粑、油条、渣肉,吃了这5样夏天才好平安度过,才能长寿百岁。”在屯堡一带,吃粽子仍被称呼为“解粽子”,寓意解开之后腰不疼、田里的秧苗也不会折腰。

  在陈先松家院子对面,70岁的石如秀正坐在门口的小板凳上绣着小绣花鞋。说起过端午,石如秀笑着伸出了右手将食指与中指扭在一起比划了一下。“‘大猴背小猴’可是我们屯堡人过端午的特有习俗,周围都没有人会。”石如秀告诉记者,她小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在端午这天为家中的小崽儿(1岁以下的儿童)做上一只“大猴背小猴”。

  “要用黄豆、大蒜杆子、棉花还有各种颜色的布料,做一只‘大猴背小猴’起码要一整晚的时间。”石如秀说,制作“大猴背小猴”的工艺十分复杂,但为了儿孙的健康大家都愿意去做。“端午节这天,给家里崽儿的帽子上缝上‘大猴背小猴’,戴到五月十五‘大端午’那天再取下来,扔进河里,家中小孩就不会起水痘,灾病都跟着‘大猴背小猴’一起被水冲走了。”石如秀数了数,她总共给5个儿子女儿和8个孙子孙女做了13个“大猴背小猴”。

  端午节对于屯堡人格外重要,除去为老人祈求长寿、为儿童祈求平安健康外,还要为年长的老人“储藏福泽”。“端午这天挂上的艾蒿,一整年都不会取下,要为镇上年长的老人留着。”陈先松告诉记者,屯堡的老人过世之后,都要用艾蒿熬制的水最后擦一遍身体以护佑老人。

  “屯堡人的习俗很多,或许有的习俗今天已经简化,但是还是有很多屯堡人在坚持这老祖宗的规矩。”说完,陈先松匆忙地回应了门外的徒弟一声,拿上包好的道具准备去演武堂排练今天的傩戏表演。(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