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吉林一对夫妇40年间收养150名贫困孩子(组图)

2013年06月18日 16:46 来源:吉林日报 参与互动(0)

  每年五一、国庆等节日,李文哲都要带领孩子们爬山、踏青游玩,让孩子们开心、

  快乐、幸福。                  本报记者张安能摄

  李文哲为孩子们购置了4台电脑。这是他和孩子们一起玩智能游戏。

  这是李文哲家平常的早餐,油条、豆浆、米饭、刀鱼和炒菜等,夫妻俩和孩子们其乐融融。

  长白山下的图们江畔,有一个特殊的家庭:40年间,这个家先后收养了150多名贫困孩子和孤儿。

  5月27日,当记者来到这个家时,见到看电视、玩电脑的孩子们其乐融融。从他们的穿戴打扮和礼貌素养中不难看出,这是一个温暖和幸福的家庭。

  这个家的主人就是和龙市文化街道文盛社区的朝鲜族普通居民李文哲。

  今年59岁的李文哲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从小得到了社会上很多人的关心和资助。参加工作之后,他不忘回报社会,于是开始了收养孤儿、资助贫困学生的善举。从1972年开始至今,李文哲和妻子蔡明子一起收养、资助了150多名不同民族的孤儿和贫困孩子,使他们重新获得了父母之爱和人间大爱。150名贫困孩子和孤儿,不仅有了一个温暖舒适的家,而且现在已有51人考入大学、3人考取研究生、1人在读博士生。这不仅是孩子们对李文哲所付出心血的回报,也是李文哲对社会的回报。

  李文哲常说,自己过去是苦孩子,更明白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当他的工资仅有39元时就收养了两个孩子。改革开放后,李文哲和妻子开始经营小商店、养猪养鸟,后来又办起了养熊场,经济条件有了改善,他把所得收入全部用在了抚养孩子和资助贫困学生身上。直到1987年才在县城郊区建起自己的60平方米住房。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李文哲40年如一日收养孤儿和资助贫困学生,使没有家的孩子有了家,让因贫困而上不起学的孩子重新走进了课堂。

  汉族孩子刘海华兄妹3人,随父母从山东到和龙谋生。因父亲长年卧病在床,一家人的生活全靠母亲捡破烂维持,兄妹3人到了上学年龄却还流浪在街头。李文哲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主动承担起孩子们的学费,让他们走进了课堂。孩子们的父亲去世后,李文哲又把死者送到殡仪馆,并出钱料理了后事。

  汉族孩子张玲华是上海知青的女儿,父亲单位长期停发工资,母亲患有精神分裂症,生活十分困难。从1996年开始,李文哲每学期都到学校、家里看望这个孩子,为她交学费、买学习用品,使其顺利读完了初中、高中,并于2002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计算机学院。

  朝鲜族孩子金日3岁时失去母亲,后又失去父爱,成了一名无家可归的孤儿。李文哲收养了他,供他学习。这个孩子过去住在汉族村,不懂朝语,李文哲就为他联系了汉族小学,每天早晚接送孩子上学,使孩子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

  李文哲收养并资助孤儿、贫困生,不仅管吃、管住、管学杂费,更重要的是他把自己的家当作孩子的第一课堂,以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来感化教育孩子。假期经常组织他们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每到清明节,他和孩子们一起到当地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开展悼念活动,并出钱让孩子们买祭品为父母扫墓。为帮助孩子了解国家大事,他每年拿出2500多元钱为孩子们订阅各种报纸杂志,每月搞一次政治时事学习,加强朝鲜族和汉族孩子之间的团结教育,使孩子们从小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历史观。

  40多年来,李文哲始终如一地为社会办好事、办实事,他的精神和感人事迹被当地人们传为佳话。2000年,省政府、延边州政府、和龙市政府先后授予李文哲“春蕾计划最佳助学奖”、“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奖”、“95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2002年,李文哲参加了全国民族教育研讨会,并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同年,妻子蔡明子荣获首届吉林省“十大杰出母亲”称号;2003年,李文哲获得“全国五一劳动模范”奖章,并获得了全国第四届“五好文明家庭”称号;2004年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光荣称号。

【编辑:张培坚】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