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武汉连续4年落选“火炉”城市 排名第七

2013年07月17日 10:42 来源:武汉晚报 参与互动(0)

  武汉连续落选“火炉”排第七

  不是我们不热 是别人热得更快

  花草树木、六大“风道”、大江大湖拖住升温步伐

制图陶刚

  最近,中国气象频道官方微博发布信息,评出了我国新版“四大火炉”,曾是“火炉”城市之一的武汉,又一次被剔除在“四大火炉”之外,炎热程度在国内大城市中退居第七。

  气象专家说,并不是武汉不热了,只是武汉近年变热的脚步比不少城市慢。那么,是什么让武汉放缓了升温步伐?

  连续4年排位都后移

  武汉热度全国排第七

  前天,@中国气象发布微博称,新的30年(1981-2010年,下同)中,内地年均高温日数(日最高气温不低于35℃)排名前四的大城市,分别为福州、重庆,杭州和海口,这四座城市因此被称为“新四大火炉”。

  在这份榜单上,武汉的“热度”排名第七位,年均21.2个高温日,比“火炉”之首的福州,少了11.4天,也比重庆、杭州、海口、长沙和南昌的天数少。

  事实上,关于武汉摘掉火炉帽子的榜单,这并不是第一份。

  2010年,央视气象节目主持人宋英杰在其博文《40℃并非预报禁区》中,列出了全国高温天总数(2000-2009年)排名前十的大城市,武汉名列第五。

  去年,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公布的我国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夏季(6-8月)炎热度排行榜上,武汉位列第六。

  武汉不是不热了

  是变热速度较慢

  武汉市气象台台长刘火胜说,如今全球变暖是大趋势,武汉也不例外。城市人口越来越密集,汽车尾气等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空调多了,沥青路面多了,钢筋水泥大楼多了……都可能造成城市的升温趋势。

  但武汉近年变热的速度比不少城市要慢。根据@中国气象发布的数据,新的30年里,武汉年均高温日数为21.2天,与老30年(1971-2000年)相比,增加了3.5天。

  而新“四大火炉”中除了早就以火炉闻名的重庆外,福州、杭州和海口的这项高温日增加值分别为5天、5.8天和5天,都比武汉多。

  武汉区域气候中心数据也显示,上世纪六十年代,武汉夏季的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气温分别为32.2℃、 27.6℃,到本世纪头十年,这三项数值分别上升了0.2℃ 和0.9℃。而杭州的这两项数值,本世纪头十年与上世纪六十年代相比,分别增加了1.1℃和1℃,达到32.8℃和28.1℃,福州则分别上升了1.4℃和1.2℃,达到33.4℃和28.5℃,都超过了武汉。可见这些城市变热的速度比武汉快。

  满城大种花草树木

  给武汉撑起降温伞

  武汉夏季平均气温升幅减缓,与近年来武汉绿化提速密切相关。

  1997年至2012年,武汉建成区绿地面积由5270公顷增至17138公顷,15年间增加了两倍多。武汉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2003年的8.32平方米增至目前的9.92平方米。如今,武汉建成区绿地率达到了32.93%。

  市园林科研所工程师史红文说,,除了绿量的增加,乡土树种的广泛应用和前几年启动的“种大树”计划,也在武汉升温慢过程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武汉规划六大“风道”

  给城市“开窗通风”

  刘火胜说,大热天紧闭门窗,肯定会更热,一座城市如果不通风,会加剧热岛效应。反之,城市如果合理规划风道,有利于降低热岛的热度。

  2009年11月,《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年)》,被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授予“全球杰出贡献奖”。这是我国城市总体规划在国际上首次获得的最高奖项。其核心内容,就是给武汉“开窗通风”。《总规》为城市划出6条生态走廊作为“风道”,能有效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分别是:府河、武湖、大东湖、汤逊湖、青菱湖、后官湖水系等6大放射状“绿扇”,与长江天然“风廊”一道,成为我市的主导“风道”。

  大江大湖能吸热

  “拽住”气温的升高

  刘火胜说,武汉地处长江、汉江之滨,湖泊众多,大江大湖在夏季相当于一个天然的“凉源”,水有吸热功能,当夏季气温升高时,江河湖泊里的水会蒸发,这会吸收大量热量,有效阻止气温进一步升高,减少了极端高温出现的几率。

  在近年来举行的《电视问政》上,“湖泊保护与污染治理”多次被列为武汉市治庸问责承诺整改十大突出问题之一。市委书记阮成发说,要重拳出击,铁腕治湖,使武汉现有的湖泊,从现在开始,一个也不能减少,一寸水面也不能减少。记者 符樱 齐翔 谢东波 通讯员王凯 实习生 邱梦思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