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婚托恶名之下是“被房子绑架的人生”

2013年07月18日 14:27 来源:中国经济网 参与互动(0)



  清官难断家务事,为限购严打“婚托”不能治本

  将行政手段直接介入民事领域和私人隐私领域的“婚姻”问题,本身就已经是“犯忌”了,更何况“清官难断家务事”,住建部门根本无能力也不可能去判断人家的结婚离婚的真实意图。所以,意图于行政手段去“直接干涉”婚托现象,也注定是徒劳的。

  况且,并不能完全否认,个别婚托经过几次牟利之后,还会面临真结婚、真购房的问题,政府部门如何办理?没有法律依据的相关行政手段,要么会不了了之,要么就会给行政机关留下诸多的“麻烦”。如面临后续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中成为被告等等。
  
  “婚托”恶名之下是“被房子绑架的人生”

  当一个家庭、一个人为了在某个地方买房子,而与一个陌生人的“闪婚”或“闪离”,我们只能说这样的人生就是一场悲剧。笔者将这种苦逼的人生,描述为“被房子绑架的人生”。

  这个时候,我们便只能把矛头指向那些漏洞百出的“限购令”和“国N条”。近十几年以来,房地产市场的火爆让地方政府看到了土地经济的实惠。然而,高昂的土地价格却让广大百姓无法实现买起房子的“中国梦”。于是,“限购令”和“国N条”纷纷出台。可是,无论是哪个抑制房价上升的政策和制度,都基本是将板子打在了买房者的身上,或者对买房者户口进行限制,或者对买房者的家庭设立门槛,好像以为广大市民是推高房价的唯一罪魁。
  
  治理“婚托”先要补上限购漏洞

  房产限购政策的初衷是抑制投机性炒房,保持楼市供需的平衡和价格平衡。但是,层层设置的限制条件,却人为地将购房的资格无限细分,身份、户籍、房产、社保、纳税、婚姻、工作等等都成了条件,并与税率、贷款挂钩。带来的结果,在打击炒房的同时,也对正常的居住需求及正当投资需求产生了误伤,出于利益的考虑,形形色色钻漏洞的伎俩就显现出来了。并且从实践来看,条件越多漏洞就越多,不停地给漏洞打补丁,从来都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显然,房地产调控需要更多技术的手段,而非门槛式的管控。
  
  解决“限购”政策的有效落实问题,并非无计可施,完全可以结合购房申请人在北京当地的工作情况、纳税状况、社保等诸多信息,实行一定的区别对待,而不是对“外地人”一棒子打死“禁购”。总之,落实限购政策之时,有关部门首先应该“守法”,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行动;其次,更应该考虑为什么有大量的“外地人”竞相在北京购房。应该将着眼点落到对畸形房地产本身的调控以及城市长远发展政策的调整上,而不是“严打婚托”之类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举。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当婚姻的天平被绑上金钱的砝码时,才会产生“婚托”这种怪胎。婚姻大事,本应慎之又慎,如今等同儿戏,除了惩戒“婚托”之外,我们更要思考的是为什么政策会使人“变坏”?限购的本意是为了调控房地产、促使房价回归合理区间,而现在房价依然高企,还要赔上人们的婚姻,这样的代价会不会太大?“严打婚托”应该只是事情的开始。

【编辑:张培坚】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