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新华日报:面对社会关切“权威回应”莫缺位

2013年08月05日 13:25 来源:新华日报 参与互动(0)

  面对媒体的不同声音,百姓应该相信谁?

  据多家媒体日前报道,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16种PVC保鲜膜中15种含有禁用的塑化剂DEHA,而一半超市熟食包装都使用PVC保鲜膜。专家称,这种保鲜膜破坏人体内分泌系统和生殖系统,导致女性性早熟和男性不育。PVC保鲜膜行业最大的几家企业,其产品几乎全被检测出含有DEHA。其中,最低超过检出限98倍,最高超过检出限472倍,平均超出检出限200多倍。

  就在我们下决心买保鲜膜一定要睁大双眼之时,《广州日报》又发表了题为《PVC保鲜膜有毒?专家说不》的报道予以反驳,并被多家网站转载。这篇观点迥异的报道采访的专家,澄清“两大误区”,称“国家并未禁用塑化剂DEHA”,“超出检出限不等于超出国标”,“英国、美国等也允许DEHA用于食品包装材料中”,等等。看完,估计绝大多数读者对保鲜膜的概念会彻底“凌乱”了。

  不可否认,社会问题需要争鸣,但是,真相只有一个。在信息渠道日益广泛多元的今天,太多的信息冲撞、观点对立,加剧了人们头脑中的混沌。作为大众传媒,如何通过专业与审慎的工作,将自身打造成为不实信息的“过滤器”和理性情绪的“孵化器”,成为提高公众百科知识素养的“助推器”,的确非常重要。否则,以讹传讹,只会渐渐失去公信力。

  而传播准确的、权威的声音,仅靠媒体自身显然是不够的。各媒体由于自身条件所限,掌握信息各异,对同样的事件发出不一样的声音,也是常有之事。在这种情况下,来自政府职能部门的权威声音,则最为关键。值得肯定的是,现在各级政府部门都实行了新闻发言人制度,面对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一些职能部门有时也能及时回应。但与媒体的新闻关注和舆论监督相比,权威部门“失声”现象仍较为普遍。不仅此次保鲜膜事件如此,前不久曝出的国产奶粉质量标准问题、白酒塑化剂标准问题、洋快餐的冰块质量等事件上,都未见相关职能部门及时给出明确说法。

  曾经有个段子,说中国人在食品中完成了化学知识的全面普及。现在,遇到一些诸如保鲜膜等涉及百姓利益的问题,媒体会互相掐架,“专家”也常各执一词,而当事方和相关行业协会又常常站在各自角度去解释。这种情况下,让百姓学会运用知识自我判断,从中进行去伪存真的辨别,实在是一种苛求。

  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对社会关切,应勇于发声、主动发声、及时发声,唯有如此,才能让谣言和谎言不再满天飞,才能始终保持权威部门的权威形象,也才能真正赢得百姓信赖。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