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游客吐槽昆明公厕少 记者调查:数量不少但难找

2013年08月06日 10:21 来源:云南网 参与互动(0)

  外地游客微博吐槽“昆明是座没有公厕的城市”,记者实地调查发现公厕不算少但是很难找

  俗话说,人有“三急”,如厕第一。出门在外,“内急”无处解决恐怕是很多人在街头都会碰到的尴尬事。

  近日,微博网友@冯永锋发布的这样一条微博,就引起了@昆明市长的关注。他在贴子中直言:“有友人上昆明,回来就抱怨昆明公共厕所特别少,一些著名商家也没有公厕。上个厕所,东打听西咨询,最后都是落个‘憋你没商量’。昆明,是一座没有公厕的城市。”

  这个帖子一出,@昆明市长当即要求昆明市城市管理局对此事及时进行回应并处理。

  据统计,2011年年底昆明市主城区已有公厕1354座,仅环卫处直管公厕就有200多所。而按照最多应满足2500人一座公厕的国家标准,按主城区常住人口360万计算,昆明应有1440座公厕。

  仅从数字上来看,昆明公厕并不算少,那么为什么很多人,尤其是外来游客会感觉“昆明没有公厕”呢?

  记者调查 公厕分布极不均衡,指示牌更缺失

  从贵州来昆明上大学的小林,第一次来春城就在高新区国际花园附近遭遇了“内急”的尴尬。

  这是个新建小区,小林左右环顾,就是看不到一个厕所的标志牌。沿途向车夫、小贩、行人打听,大家都不知道附近哪有公厕。足足找了半个小时,还是没找着。无奈之下小林在路边隐蔽的绿化带内解决了“内急”。

  有网友称,在昆明的几条主要干道上,有的甚至方圆一平方公里内都没有公厕。比如说人民路、北京路、东风路等路段公厕就很少。“几乎每天都会有人来问公厕在哪。”在东风西路中段的一间报刊亭,一位阿姨抱怨道。

  在商铺林立的顺城购物中心和三市街,除了商场和餐饮店内部的厕所外,公厕依然难找。晚上商家关门后,上厕所就成了难事。而在新兴城区,公厕就更难找了。因为如厕难,一些市民只好将犄角旮旯当成“公厕”。

  根据主城四区环卫处提供的直管公厕分布位置可以看到,主城公厕分布极不均匀,五华区有90座直管公厕,西山区有52座,盘龙区有46座,而官渡区仅有34座。

  此外,公厕所处位置的指示牌欠缺情况也很普遍,尤其是一些主干道上。就拿青年路来说,从金鹰购物中心到红会医院,沿路有4个公厕标志牌,但仅有两个在路边上,另外两个则深藏在旁边的小巷子里。而记者沿东风西路从新闻路口一直走到省博物馆,除了瓦仓北路的一个公厕在路口立着一个指示牌以外,其余2个公厕周围都没有任何指示牌。

  公厕卫生差也是市民普遍反映的问题。南屏街一家公厕,地面污水横流,厕所内异味难挡,让人阵阵恶心。白马小区一公厕因为比较老旧,小便池的冲水管已消失。除了宾馆酒店和一些企业的公厕内配备有肥皂或洗手液外,大多数公厕连洗手池都不能用。即使是外观看似高档的公厕,水龙头不出水、洗手池变成摆设也是家常便饭。

  部门回应 新公厕选址屡遭开发商和居民反对

  “不是我们不想建公厕,是很难拿到合适的地块建公厕。”官渡区环卫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一些老城区公厕拆迁后,地块基本被地产商占据,环卫处想建公厕也难觅合适的地方。“在大家的印象中,公共厕所是臭气烘烘、肮脏不堪的所在,因此,当有关部门把公厕规划选址在小区、居民楼附近时,总会遭到居民的联合抗议;当有关部门把公厕规划建设在某开发项目附近、楼盘旁边时,又会引来那里的开发商反对。如此这般,公厕怎能不‘难产’?!”

  “昆明市公厕建设速度已远远赶不上城市发展速度。”一位业内人士说,昆明目前的新建小区里,很少有新建的公厕,这不能不说是城建中的大疏漏。主管部门即使有钱也不行,还需协调工商、城管、市政、街道办事处等部门,可主管部门没这份权威,有权威的部门又很难为公厕这种“小事”出面。

  昆明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单位公厕因为是各单位自己的产权,属于各单位自己管理的范畴,所以主管部门只能建议或呼吁各单位开放公厕给市民使用,并无强制要求的权利。

  建议 让修公厕成为必须完成的任务

  “相关部门是否能出台硬性规定,让修建公厕成为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呢?”有市民建议,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作出硬性规定,在一定距离内必须设置公厕,商业区、居民小区均应建造公厕,没有建造的由开发商补建,拆除的应当重建;商业、车站等公共场所,必须有向市民开放的公厕;在部分路口应有公厕明显标志……

  另外,在建设资金方面,如果政府一时拿不出那么多的资金建公厕,可以向社会招标,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吸引社会资金来建设。

  不少市民还提出,昆明可以向省外学习先进经验。例如郑州市政府专门下发通知,鼓励沿街单位开放内部厕所对外使用,并得到了积极的回应。仅中原区就有100家沿街社会单位的厕所实行了免费对外开放,并挂出了醒目指示牌。初步估计,到去年年底,郑州市区包括沿街单位开放的厕所在内的公厕数量达到1000座。

  在云南省“两会”上,每年都有多位政协委员提及“厕所问题”,希望政府把改善厕所条件摆上工作日程。云南省新农村建设发展促进会副会长王国顺说,一方面是厕所少,另一方面是对公厕实行收费制度,最基本的公益设施变成了获利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既暴露了城市公厕资源短缺的现实,又加剧了如厕难。

  云南财经大学企业发展研究所副主任范开勇认为,城市如厕难绝不是小问题。吃喝拉撒睡,都是人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如果无视这些最基本的需求,或者长期应付了事,盯着高楼大厦、“形象工程”搞建设,不能不说是城市建设中一个不小的疏漏。

  支招 在陌生的城市如何找厕所?

  人有三急。在一个陌生的大城市,内急时该如何应对呢?网友列出了找厕所几大“绝招”。

  首先,看四周有没有麦当劳或肯德基等洋快餐店的身影,如果有,直接进去解决问题就得了。如果找不到,那可以张望一下有没有公共厕所,手上有智能手机的,大可利用地图或导航功能搜索厕所,周边公厕分布一目了然,还有详细的路线指示。接下来,还有几大目标可利用:

  第一,饭馆。按常理,管吃的地方必定管拉。

  第二,超市。凡是大点的超市一般都有厕所,具体方位可咨询导购小姐。

  第三,医院。厕所应该是医院标配,直接进去问医生、病人或导医台。

  第四,酒店。带有餐厅的酒店绝对有厕所,昂首挺胸走进去,在服务台前向小姐佯装问路:“小姐,电梯/餐厅在哪?”然后从容不迫地找厕所去。

  现实困境

  困境一 受限技术和经费 移动公厕“夭折”

  1999年昆明世博会以后,昆明开始在人流较多却又无法建盖公厕的城市中心地段,采用一些生态式的移动公厕。这种用细菌来分解粪便,直至让粪便变为可排放水的方式曾在昆明引起一阵轰动。但如今在昆明,这样的环保公厕早已难觅踪迹。

  五华区环卫处工作人员介绍,在尝试了3年生态移动公厕后,该区公厕就不再“生态”,改回传统的粪便收集方式。而盘龙区在尝试了不到1年后也放弃了。

  据了解,用细菌分解粪便的技术其实不够成熟。这种生物菌种每100克价值2000-3000元,而且每两三个月就需要换一次。一旦生物菌种失效后,厕所中的味道会比普通厕所的更难闻。

  同时,细菌分解粪便的处理方式不适用于人流较密集的地区,一旦上厕所的人过多,超过了生物菌种分解粪便的速度,不仅无法实现生态处理,反而会致死生物菌。其与昆明实际情况之间的矛盾,导致生态式移动公厕很快不再生态。

  困境二 24小时免费公厕成本高管理难

  2007年,昆明市尝试将10座公厕全天24小时免费开放,但实际操作中也是问题多多。

  “公厕以前从早上6点半开到晚上11点半,一般到10点以后就很少有人来上厕所了,只是偶尔会来几个出租车司机。”江岸小区负责守公厕的刘女士说,夜里开着公厕不仅电费高,而且很不安全。

  记者走访发现,公厕值守人员大都不赞成24小时开放,原因是半夜人少、晚上守厕不安全、清洁负担会加重。

  “半夜几名男女进公厕后不想出来了,一些乞讨人员晚上也跑来住在公厕里,还有一些喝醉酒的人也很令人头疼……”城管局相关人士称,每天晚上,拾荒者用公厕里的自来水梳洗,造成公厕用水量增加。环卫处工作人员算了一笔账,假如一间公厕每天用水13吨、用电35度,水费电费合计接近100元,再加上清洁工人的工资和设施维护费,免费公厕一年至少需要花费40000元。

  同时,公厕保洁量和管理人员的压力、强度也随开放时间增大。于是一段时间之后,免费公厕也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

  数据 300米

  国家住建部在《城市公共厕所规划和设计标准》中明确要求。

  公共厕所的相间距离或服务范围是:主要繁华街道公厕之间的距离为300至500米;流动人口高度密集的街道公厕之间的距离要小于300米;一般街道公厕距离为750至1000米。

  居民区的公厕服务范围是:未改造的老居民区为100至150米;新建居民区为300至500米。

  2500次

  据2001年成立的世界厕所组织(World Toilet Organization)提供的数字,每个人每天大约上厕所6至8次,一年总共约2500次,人的一生大约有2年时间耗费在厕所里。如厕是每个人生命中的一件大事。都市时报记者 李晨晨 实习生 林晨妮 赵珍涛 字丽芹

【编辑:燕磊】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