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甘肃临夏因贫多疾苦 探索脱贫找门路

2013年08月06日 12:3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兰州8月6日电 (记者 冯志军)人多地少、自然条件恶劣、交通闭塞、外出务工技能匮乏、富民产业乏力,这是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目前面临的一系列脱贫阻碍。连日来,中新网记者一行探访了过半人口依然挣扎在贫困线以下的临夏州境内多个贫困村落。

  穷困疾苦:吃不起肉,土豆拌面是主食

  在东乡县高山乡布椤沟村东乡族村民马麦志家里,院内两间超过百年的木质房屋,依然作为他们一家五口人的居所。斑驳脱落的墙壁和房梁,见证了几代人在此生活的贫苦。屋内,陈列的几件老式家具,散发着贫困留下的陈旧与杂乱。环顾屋内,没有什么物件能与“现代生活”扯上关系,也找不到与家有关的温馨。

  唯一能从马麦志家里找到生活得到改善感觉的,便是院子里最近安装的自来水龙头。这相比过去沿着颠簸的山路,从二三十公里外的地方花钱拉水,马麦志收获的不仅是生活用水的方便,同时每年还可以节省一大笔“吃水”开支。

  马麦志告诉记者,以前拉一方水就要支出100元左右,每年一家人“吃水”在省之又省的前提下开支也要四五千元,有的时候还借不到农用三轮车去拉。现在自来水入户后,一方水只需要三四元钱。

  位于东乡县城近郊山沟里的沿岭乡和平村,出现在视线里的大量土坯房也折射出这里多年来未有改观的贫苦。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村里散落着个别看上去颇为“气派”的砖瓦房,但这种“门面”掩盖不了当地民众以“土豆拌面”为主食的贫困。

  “吃不起肉”,是这个村落很大一部分民众的生活现状。在一户相比较为“气派”的砖瓦房院内,一位东乡族农妇告诉记者,他们只有在较为重要的宗教活动时,一家人才能“象征性”的沾点荤腥,即使如此,吃肉也是多数人一年半载才有的“享受”。

  沿岭乡残联理事长唐占华介绍,地方性的疾病在当地也较为常见。在1700多人的沿岭乡和平村,各方面残疾的人口约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这对原本挣扎在贫困线以下的村民而言,脱贫看上去几乎是一件漫漫无期的过程。

  唐占华告诉记者,对他们而言,由于山大沟深的地理环境所限,加之恶劣的自然条件,在当地能开展的扶贫产业仅仅只能围绕着种植和养殖展开。有条件外出务工者也基本都是从事体力活,没有技能、收入很低。

  穷则思变:因地制宜致力脱贫

  资料统计,2012年,临夏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四成,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远低于全国甚至甘肃省平均水平。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排名靠后,个别数据甚至垫底。

  临夏州所辖7县1市中,有7个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其中超过100个乡镇是扶贫开发重点乡镇,占全州总乡镇数的八成以上。在经济发展相对靠后的甘肃省,临夏州的“贫穷”也处于末尾状况,全州人口两百万人,贫困人口达到九十万。

  如何让群众脱贫,成为临夏当地各级官员“头等大事”。在临夏州扶贫办副主任沈海龙看来,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劣、务工技能匮乏等是临夏州贫困面大的主要原因。他说,临夏州人均耕地仅有1.04亩,人地矛盾突出,靠天吃饭的局面现在仍未改变。

  沈海龙说,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整乡推进、产业扶贫、贫困劳动力输转技能培训及移民、新农村建设、社会帮扶等是当地“对症下药”的一系列重点扶贫项目。通过因地制宜的扶贫攻坚,2012年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达17%,达到3167元。此前十年的增幅始终浮动在10%左右。

  沈海龙围绕产业扶贫举例说,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临夏州,当地群众有养殖的传统优势,既有牧区,而且地域上临近兰州,不愁市场。“如果未来每户的养殖规模能发展至30只羊以上,就能实现脱贫致富。”他说。

  由于家人经常生病,除了忙碌农活,布椤沟村村民马麦志主要任务便是照顾家人,外出务工这条相对的“捷径”被堵死。不过,院外空地上由政府帮助建成的一排羊圈让他对脱贫致富有了些许的期待。在政府帮助下,圈里的14只羊每年能带给马麦志逾万元的收入。

  这项意在通过养殖业帮助贫苦农户实现脱贫的政策,被临夏州基层干部视为最适合当地贫困特点、也较为行之有效的途径。记者走访了解到,这也是源于当地近年推行“整村推进”等扶贫攻坚项目后基础条件的改善。

  目前,这个与公路纵向落差达两百多米的山沟里,布椤沟村人均年收入只有1600多元。随着通村公路的平整硬化,自来水入户,以及多重扶贫项目的“入驻”,为当地民众脱贫提供了可能。此外,此前的坡耕地已经被改造成整齐的梯田,远处几十间一砖到顶的安置新房已显雏形,今年九月份便能入住。

  “体力活每天只有百余元的收入,但对于一些技术工种,每天能赚到三四百元的薪酬。”高山乡乡长马鹏介绍,近年来,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只要孩子愿意学习,绝大多数人都鼓励孩子多接受点教育,这样为以后学习技术奠定了基础。

  临夏的现状,得到了中央和甘肃省的高度关注。作为国家和甘肃确定的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今年2月初,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视察甘肃期间,专程到临夏州东乡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对加快扶贫开发进程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4月上旬,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利用3天时间到临夏州积石山县专题调研扶贫开发工作。随后,国家发改委、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林业局等国家部委随即组织专门力量,密集到临夏州开展了一系列专题调研,从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临夏州脱贫致富的大力倾斜扶持。

  创新思路:“草根银行”解村民贷款难题

  在临夏,有些经济困难的村民去农村信用社或者银行贷款,“门槛”比较高,一般不容易贷到款。针对这种情况,临夏创新型的推出了“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无需实物抵押,也无需繁杂手续,只需要同作为“社员”的邻里之间相互诚信担保,便可在三个工作日内,从该村的这个“草根银行”中借到2万元,为期一年的借款期内只需支付6%的“占用费”。

  这就是甘肃临夏近期推出的村级产业互助社,意在解决农村弱势群体用于脱贫的产业发展资金。临夏市财政局局长、临夏市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社长马晓璐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建立互助社,旨在专为农村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服务,有效解决贫困户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按照“政府+社员+企业+其他”的模式,建立互助资金平台。政府筹资5亿元,给每个村特别是贫困村平均注资50万元;每个村至少跟进1户企业,每户企业注资5—49万元;自愿入社的农户,每户注资1000元以上;接受慈善机构和社会捐助资金。

  马晓璐说,互助社最大特点是方便快捷,贫困农户从互助社通过申请,到拿到资金一般不超过三个工作日,借款过程中也不需要任何抵押,只需要“社员”之间的互相担保即可。这不仅对贫困群众发展资金难题迎刃而解,而且无形中提升了“社员”之间的信用程度,促进了邻里之间和谐程度。

  目前,临夏州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工作现已全面展开,稳步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至7月19日,全州已成立互助社463个,占应成立互助社1082个的42.8%。农户入社48115户,筹集互助社资金13865.8万元,其中农户入社资金6648.4万元,跟进企业478家、注资7208.3万元,社会捐赠9.1万元。

  在临夏州州府所在地的临夏市远郊一个山村互助社里,正在办理借款手续的贫困农户王培秀总算为自己杂货铺的进货资金“松了口气”。她告诉记者,她跑过好几个银行希望能贷到一万元的款,但需要很多手续和抵押物,她们都没有,“难得带不上”。

  王培秀说,在互助社借款就很方便,担保人也好找,已借到一万元,给铺子进点货,周转一下,一年就能还上,“来此借款的村民也比较多,有的做生意、有的搞养殖。两万元对大家而言,脱贫作用会很大。”(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