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官员体验民生改善”应是现实常态

2013年08月16日 14:35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今夏高温天,市民乘坐没有空调的公交车可谓是备受煎熬。日前,苏州市交通局局长邵建林就亲身体验了一把“蒸笼车”。体验之后,他承诺将尽快将非空调车换掉。(15日《扬子晚报》)

  炎热盛夏,没有空调车,司乘人员的确受不了。如果没有交通局长的体验,苏州公交的空调时代将延后一年。显然,此事展现了一个显然的事实——官员体验,民生改善。对公众而言,这样的事实应该成为现实常态。

  让官员走出衙门,亲身体验民间疾苦,是改善民生的有效手段。现代中国,法制框架已经搭建,法治进程还在路上,在民意苏醒和权利意识增强的社情民意下,各级官员走进民间,就有了更为现实的意义。

  首先,接地气谙民情,才能及时把握民生脉搏,掌握舆情民意,及时调整公共决策。就像苏州市交通局长走进公交车才晓得公众乘车的艰难,才会提前做出更换空调车的决策。

  其次,官员走进民间,才能舒缓民众怨气,重构党群干群关系。只要官员关心群众,没有人和官员过不去,和民众打成一片,就能获得民众拥护。

  其三,到群众中去,了解民间疾苦,也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在大楼里、在豪华车里和在会议室里,官僚习气就会形成,决策过程就成了几个官员的举手表决甚至一把手的轻率决定。如此,公共权力就失去了公共性,畸变为寻租谋私工具或异化为特定利益群体的靠山;脱离民生隔膜民意,公共权力越有“作为”,权利受损越重,民意愈发不平。

  公众所想者,不是官员的作秀,也非运动性的整风,而是企盼官员们都能够常态化地走进民间,了解民生多艰,节制权力之欲,从而实现权力制度化法治化的理性目标。(张敬伟)

【编辑:王硕】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