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跨国爱情见证中国东盟十年之变

2013年08月30日 11:1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跨国爱情见证中国东盟十年之变
图为骆明弟与其越南籍妻子吴慧君及女儿可可。中新社发 唐梦宪 摄

  中新社南宁8月30日电 题:跨国爱情见证中国东盟十年之变

  作者 张广权 杨陈

  从中国广西桂林一路往南,到达越南。这条路,对于中越跨国夫妻——骆明弟夫妇而言,再熟悉不过了。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夫妻俩人已在这条回家的路上来回奔走16年。16年前,回家的路,百转千回。16年后,回家的路,畅通无阻。这些关于路的微妙变化,已然见证了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十年往来的浅深转换。

  8月28日,中国广西桂林,故事主人公骆明弟夫妇尚未出场,7岁女儿可可身着红色越南国服,用一句标准的越南语“你好”表达了对记者的欢迎。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骆明弟与越南籍妻子吴慧君是一对“跨国组合”。两人结识于1995年,成婚于1997年。牵手16年,两人的跨国爱情回家路见证着中国与东盟之间十年往来亲疏转化。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往来并不像如今的频繁。对于骆明弟夫妇而言,每一次回家,都痛并快乐着。据吴慧君回忆,那时,每一次从越南老家平阳省往返桂林都得先乘汽车到胡志明市,转飞机至河内,乘一夜火车到中国南宁,在南宁过夜后再乘8小时火车到桂林的日子。为了回一次家,也为了获得一次新的签证,初到中国那几年,吴慧君不得不每半年跑一次“马拉松”。

  2004年开始,中国—东盟博览会开始长期在中国广西南宁举办。中越之间的交流开始增多。如今十年过去,两国民间交往的便利程度已全然超出骆明弟夫妇俩的想象。夫妻俩人的回家路也早已实现“一日通”。

  “现在每次回家,无论走公路、铁路还是航空,一天都可以到达。”络明弟告诉记者。

  如今,已在中国取得定居权的吴慧君已忘了身处异乡的不适,她和丈夫及女儿一起定居在中国美丽的南方城市——桂林。

  在中国南疆广西,像骆明弟夫妇这样因为爱情走到一起的跨国婚姻已越发多见。42岁的南宁人黄红波就是其中一位。这位在越南从事商业房地产投资的中国商人在越南打拼十年后于2012年迎娶了比自己小11岁的越南新娘,并在越南当地注册登记结婚。谈及这段难得的跨国婚姻,42岁的黄红波满脸幸福。

  十年前,30出头的黄红波由南宁出发,经广西东兴乘船前往越南海防经商,需时一天一夜。十年后,42岁的黄红波携妻回国探亲返越南,由南宁市琅东汽车站乘大巴赶往越南海防,单程只需十个小时。如今,已在越南开创事业、收获爱情与婚姻的黄红波正以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十年为契机努力开拓自己的事业。他也正打算和妻子一起生一个“中越宝宝”。

  而如今在老挝万象一家中老合资企业工作的邱海兰,则是位为爱情放弃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就业机会远赴异国的痴情女子。邱海兰曾就读于广西民族大学老挝语专业,后来交流到老挝东都大学留学,她就是在那认识老挝籍老公“兔子”的(邱海兰丈夫的昵称)。

  “其实挺感谢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不然我当初就不会学习老挝语,更不会遇到我现在的老公。”邱海兰说。到老挝五年,邱海兰见证了中国—东盟博览会给中老关系带来的变化。“学中文的老挝人越来越多。”

  过去10年,中国与东盟之间的交往亦经历了一个由浅至深的发展过程。数据显示,从2003年到2012年,中国东盟间贸易额从782亿美元增加到4001亿美元;人员往来从387万增加到1500万人次。 (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