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谁给奶爸奶妈的恐慌埋单?

2013年08月30日 14:09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新西兰恒天然“毒奶粉”事件居然被证明是一场“乌龙”,涉事的奶粉和饮料企业如释重负了,但是,谁来为之前忧心忡忡的消费者埋单呢?

  事实上,不少父母连日来奔波于各大超市间,以求用最快的速度把涉事频频的奶粉退掉,有些焦急的家长甚至在卖场里上演了“全武行”;奶爸奶妈为了讨个说法,打爆了奶企的热线,一家跨国奶粉企业向记者诉苦,如果说在新西兰只接到几千个查询电话,在中国则是上十万个。

  首先,我们要质疑的是,企业的信息发布能否“淡定”些?在公司启动内部召回程序面前,消费者获得的信息极其不对称。纵观这次事件,涉事企业虽然自8月3日起每天都向外界更新进展,但是过于碎片化的信息让人困扰,中间还穿插了猜猜“谁是第8家”使用“毒奶粉”客户的闹剧。

  另外,我们也要质疑,掌握检测技术和发布话语权的部门能否更主动介入?在这场“乌龙”中,节奏几乎都掌握在新西兰人手中,大有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之势。在近一个月里,新西兰声称在本国、美国就涉事产品以多种方法做了195次检测,最终确认不是肉毒杆菌。但是大家不禁要问,我们权威检测机构的“中国声音”怎么就听不到了?

  最后,我们还要质疑,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能否更全面一些?虽然奶粉中的肉毒杆菌并无标准,但面对焦虑的消费者,任何理性声音的“失语”就是一个伤害。面对这一事件,除了频频发出召回预警外,我们对于什么是预防性召回有无介绍,对婴儿进食问题奶粉后染病的可能性有无科学评估?我们国内自己庞大的食品学、微生物学科研力量又哪里去了?

  由于连年出现信任危机,奶粉在中国市场俨然成了最敏感的食品。恒天然事件的爆发,让家长们神经衰弱。他们的担忧和困扰,岂能任由“乌龙”两字打发?我们希望,今后方方面面在处理类似的危机时,可以更不失分寸一些。

【编辑:王硕】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