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山东商报:儿子的善心无法为“老赖”解围

2013年08月30日 16:08 来源:山东商报 参与互动(0)

  工人干活受伤,老板拖着赔偿款一直不给。此事被老板儿子知悉后,觉得父亲做法欠妥。近日,他瞒着父亲凑齐了赔偿款,独自到法院帮父亲结了案。承办法官说,这孩子刚高中毕业,没有收入,钱都是他自己凑齐的。父亲赖着不还,没想到孩子这么懂事。(见本报今日A22版)

  在一个商业信用与人际信任淡薄的时代,这是一则足以抚慰人心的现实版“心灵鸡汤”。父亲扮“老赖”,儿子偷偷解围。法官说,“不知道父亲知道真相后,会怎么想”。

  这事儿的最大意义,不在于无妄的道德赞美,因为这是最不靠谱的事情:世上“老赖”无数,有钱不还的、无钱偿还的,不能都指望有这么一个懂事的儿子;就算真有个懂事的儿子,也不能都指望有还债的能力。这种小概率的“皆大欢喜”,实在没有多大的可复制性。真正该追问的是,明明是“在法官主持下,双方达成调解协议,王总再行赔付老李医疗费、伤残赔偿金、精神抚慰金等共计6万元”,那么,这个具有法律效力的调解协议为什么偏偏遭遇“执行难”?

  这个问题其实包括三个层面:一是这些年,各地都在搞“欠薪应急保障金制度”,防止跑路老板等问题,在资金层面做了不少努力,那么,这种几万块钱的小纠纷,怎么就拿老板无可奈何?二是信用体系建设也喊了这么多年,法院定论的事情,是非对错板上钉钉,本该在信用经济中最爱惜羽毛的商人,何以对商业信用弃之如敝屣?该赔偿的不赔偿,信用机制的约束力体现在哪里?三是法院在此事中的姿态也颇为诡异,要么是“无奈”、要么是“碰了一鼻子灰”,如果事实真是如此的话,执法部门尚且如此“灰调”,被侵权的公民还能有什么作为?

  温情故事的背后,活生生是市场机制与法制机制的失灵。如果真有信用黑名单,进入司法程序的调解协议,就应该与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深度挂钩——不赔偿,可以,资金贷款、水电使用、行政审批、出国出境等,都要“靠后站”。信用不能成为信用者的通行证,失信才会肆无忌惮,无所不为。至于法律的事情,面对并不复杂的侵权事件,调解无果之后,难道只有苦等一条退路?执法不硬气,违法才会更有底气。这就像各地的“空中别墅”、“空中庙宇”,如果“依法强拆”真在这些领域有所为,违建何以成为“城市即景”呢?

  靠感动解决不了“老赖”问题,就像秩序与规则的天平上,不应搀和过多的情绪一样。我们钦佩小伙子深明大义,但更要从常态制度的角度去反思——佣工领域为何屡屡出现赔偿难的症结?(邓海建)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