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老北京叫卖人:吆喝记录北京民俗 没有学生将失传

2013年10月06日 18:39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参与互动(0)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如今大家走在街上,经常能听到各商家在扩音器中播放的宣传词、广告语,有些地方是一遍一遍的重复,声音还都不小。而在过去,商贩们都是沿街叫卖和吆喝,来招揽生意。

  比如一些老北京的叫卖者,这吆喝出来字正腔圆,有韵有辙。而且,“老北京叫卖”还作为一项民俗,在2007年被列入了《第二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崔燕民:甜蒜豆汁儿麻豆腐,糖麻花、米麻花,芝麻酱烧饼加焦圈儿。

  手扶在耳朵后,头稍上扬,82岁的崔燕民聊到了老北京卖早点的,就来了一段吆喝。崔燕民10岁开始做小买卖,一声声叫卖也是从那时开始学的。

  崔燕民:想方把我的东西卖出去,你得有一套本事。开始的时候不对,喊的声儿也不对,吆喝的字头也不对。人家听着不顺耳不舒服不惹人家喜爱。自个儿得动脑筋。卖报,号外,号外,看新闻啊,火车上房喽。喊这个就是招引看报的人听见有新闻他必定要买,实际上,这是我编造的。

  要引起别人注意,光凭嗓子吆喝还不够。很多买卖都有自己叫卖的家伙儿事儿,拨浪鼓、铜铃铛、惊闺叶……崔燕民一件件摆弄着。

  崔燕民:这是那个社会妇女早上起来都梳头。用梳头油、雪花膏,还有刨花泡水,抿这头发。它那不是粘的吗,头发一抿上就不散了。就打这个。买梳头油打网子,买网子,买梳头油,买拢子,买篦子,买红头绳儿嘞。

  每唱一段,崔燕民都能讲出这段吆喝背后,当时的风俗,那段历史的细节。而这也是老北京叫卖留下的最鲜活的部分。

  如今,也有人在进行老北京叫卖的表演,但是,真正走街串巷,做过小生意,叫卖过的老人都年事已高,有些已经去世。他们中,有人会上百段的叫卖,但没有人能把这些都传承下来。

  年过八旬的崔燕民老人几年前就想找一个传人,却一直处在失望之中。他有一个疑问说难道“老北京叫卖”这一民俗文化,以后只能在博物馆里欣赏到了么?

  北京语言大学曾永人进行过一个关于北京商业叫卖的研究项目,一位项目研究者称,在进行叫卖表演的艺人里,这些真正自己叫卖过的老人在北京已经很少了。

  曾永人:他自己叫卖过,他那有很多的典故。他并不是仅仅是在去唱这一段,他对整个当时的情况,比如说叫卖人拿什么东西,穿什么衣服,大概什么档次的人,这个东西的做法啊,这个东西有什么样的受众等等都了解得很详细,这种人不会超过5个了。当时在北京有铺开面搜索了一下,反正不多了。

  84岁的杨长和也是一位老买卖人,他说他会的叫卖过百段。

  杨长和:换底,修理缸种锅,锔锅锔缸锅。特别有勇气那个感觉。

  和崔燕民一样,在每段叫卖后,杨长和也都会讲出一段故事。他曾经录制过一个视频资料,解释和演绎一套民俗画作资料上的民俗内容。他说,文字画面整理完了,但那是死的,没人能说,能唱出来。

  杨长和:他叫侯长春,6年的功夫弄出这些东西来。他弄来东西之后摆着,没有人解释了,我连解释带吆喝。

  “这是什么?葫芦,吆喝着很简单,大串糖葫芦。多少钱一串那时候?也就是三两毛钱一大串。多大呢?一米多高。”

  两位老人都想让更多人了解、喜欢老北京叫卖,希望能把它留下来。80多岁的他们还会进行一些老北京叫卖的演出。他们说,他们的叫卖和曲艺表演里用到了就唱一段那种不一样。

  崔燕民:这一年四季人民的生活,由早到晚,凡是我知道的,我都记得脑海里了。把它翻出来还是原味,还是原事。

  两位老人都没有学生、徒弟,也就是说,他们会的上百段叫卖,没有人全部学会、传承。如今,很多叫卖艺人,像臧鸿、张振元,都已经离世,崔燕民想找个学生,但几年了,都没有人能真的学下去。

  崔燕民:他能够耐下心来学这个,非得有充足的时间。而且他还得原愿意专心学这个,别拿这当儿戏,拿这儿当玩不行。我这人没了你要把这东西接过去。 (记者刘飞)

【编辑:王珊珊】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