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32名被河南收留的南通弃婴相聚寻亲 大多年过半百

2013年10月08日 10:22 来源:大河网 参与互动(0)
32名被河南收留的南通弃婴相聚寻亲大多年过半百
白秀捷通过户籍部门查找到自己当年被抱养时的迁移证

  他们大多已年过半百,还揣着一个未了的心愿:见一见亲生父母

  32名被河南收留的南通弃婴相聚寻亲,志愿者为其拍摄寻亲视频

  阅读提示|他们多已年过半百,却在为寻找亲生父母奔波,只为“有生之年见一下亲生父母,了却心愿”。半个世纪前,他们生在江苏南通,因灾荒被家人遗弃,最后被河南家庭领养;昨天,32位在河南生活的当年南通弃婴,相聚郑州,由志愿者为他们拍摄寻亲视频,并将带回在南通当地电视台播放,寻找半个世纪前的“根”。他们为何年过半百坚持寻亲?他们有着怎样的心声?

  等着我吧,我会回来的,

  只是要你苦苦地等待。

  等到那愁煞人的阴雨,

  勾起你的忧伤满怀,

  等到那大雪纷飞,

  等到那酷暑难挨,

  等到别人不再把亲人盼望,

  往昔的一切,一股脑儿抛开。

  ——苏联康斯坦丁·西蒙诺夫《等着我吧》

  现场 年过半百老人含泪录制寻亲视频

  “我叫赵××,1963年10月2日出生,三个月大时被养父抱养到河南荥阳县,上世纪60年代亲舅舅还曾来看过我,如今我已是50岁的人了,十分想念我的亲生父母,毕竟你们给了我生命,这也是我这一生想寻你们的心愿。”面对镜头,不足百字的个人介绍,老赵中断了4次。

  录完后,他用手擦了下眼角,“我感觉我这个希望很渺茫,希望我的心愿上天能知道”。

  昨天下午,来自郑州、济源、新乡等地的32位当年南通弃婴来到郑州航海路上一家饭店,现场录制寻亲视频,他们中不乏白发苍苍的老人,很多还抱上了孙子外孙,主要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年龄最大的56岁,最小的也有45岁。他们坐在一起,互相聊着自己的出身和寻亲经历。

  本次活动由南通网络志愿者协会组织,发起人季晓强对记者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南方饥荒严重,不少南方弃婴被送到郑州等地领养,近些年常看到零星从河南到南通寻亲的故事,但效果都不好,便想通过统一组织,记录信息,然后在南通当地电视台播放,达到更好的寻亲效果,“我们已经联系了南通当地电视台,视频在20日前后播放,南通的江海晚报等媒体也将帮助寻亲,本月26日、27日在南通将开个寻亲见面会”。

  这次视频拍摄的现场负责人是田女士,她也是当年从南通抱养到郑州的一位,现在居住在二七区,今年51岁,1962年南通当地发大水时,被南通育婴堂收养,后来被抱养到郑州。她说:“年龄越大,越想知道自己根在哪里。”当得知季晓强发起了寻亲活动,她主动负责征集寻亲人员,通过在网络上发布寻亲QQ群,有近百人报名参加寻亲。

  心声 “我想为生母端上一碗水,感谢她给了我生命”

  因担心家里人难以接受,这次寻亲不少人是背着家人来的。见到记者,不时有人叮嘱说,不要刊登姓名照片,但谈到寻亲初衷,他们眼睛湿润,“其实大家寻亲目的很单纯,只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的,在有生之年见下生母,了却心愿”。

  不过,53岁的白秀捷拉住记者,手里握着一本相册,里面有她从一岁多到中年不同阶段的照片,她说:“没事儿,我养父母都过世了,没啥顾虑,我可以代表大家谈谈心声。”

  小时候,白秀捷常听到同龄孩子关于自己被“抱养”的闲言碎语,但又不好问母亲,长大后,她从母亲口中得知自己是从上海抱养的。因怕家人难过,她从未动过找亲生父母的念头。

  在她17岁时,养父出车祸去世,从此她与养母和小自己10多岁的弟弟相依为命,并主动担起照顾弟弟的责任。去年,她84岁的养母去世,之前患了4年癌症,因年龄大在家保守治疗,白秀捷便和养母睡一张床,照顾其日常生活起居。

  直到2005年,有媒体报道了一位上海老人来郑寻亲生女儿的事情,这才触动了白秀捷深藏心底的寻亲念头,背着养母,她通过户籍部门查找到当年被抱养时的迁移证,上面显示,她是当年从南通孤儿院迁移到郑州孤儿院的一批孩子,当时在孤儿院的名字叫“志剑”。

  在病重母亲床头,有时无意间提到出身,白秀捷对母亲说:“我不找了,我只想好好孝敬您。”但母亲却有一次安静地说:“我现在有病,你如果想找就找吧,能找到也多一个亲人,我走了,也就不遗憾了。”

  如今,养母走了,白秀捷踏上了寻亲路,“我只想告诉亲生母亲,我还活着,过得很好。如果见到她,我想端上一碗水,谢谢她给了我生命”。

  对于是否怪罪当年亲生父母抛弃自己,白秀捷说:“到我们这个年龄了,都能理解,60年代初父母做出这样的决定也是为了让我活着。”

  故事 10年前寻亲成功,生母说“这辈子无憾了”

  现场有一位寻亲成功的“幸运者”,他叫黄新民,今年58岁。十年前,在南通,他终于寻到了自己的根。

  黄新民出生于1955年,从小在郑州长大,养父黄连柱是郑州市铁路局机务北段的工人。黄新民说,小时候常常从邻居口中听到自己是“上海来的小孩”,但这个问题养父母不愿过多回答。10年前,黄连柱去世前,曾隐晦地告诉黄新民,他是被抱养的,希望他能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当时黄新民只是应承了一声。

  2003年,黄新民找到了当年为自己办理户籍的民警张玉书,在他的帮助下,黄新民看到了自己的出生证明和迁移证,迁移证上有其养父母的姓名和迁移地址。

  黄新民说,从怀疑到逃避,从质疑到盼望,他决定去寻根。“郑州是我长大的地方,但到了这个年纪,人总会有冲动,去找自己的根。”

  随后,黄新民找到了几位相同身世的人,2003年6月,黄新民等人来到南通市福利院,即当年养父母将自己抱离南通的南通市育婴堂福利院。在贾院长的帮助下,南通当地媒体为黄新民等人录制了一期寻亲节目。

  黄新民的侄女陈佳当时在北京上大学,看到节目后,给自己父亲陈洪打电话:“爸爸,我小叔上电视啦?有个人特别像他!”

  陈佳口中的“小叔”,是其七叔,陈洪看过节目后,确实非常像自己的七弟,他想起了父亲的遗愿:“你的五弟出生十天就被抱到郑州了,你有机会去找找。”

  黄新民说,自己的生父改革开放后多次设法找他,由于语言不通,生父口中的“郑州市铁路机务段”被听成了“郑州市铁路机五段”,就这样,一直没有找到黄新民,生父也因此抱憾而终。

  节目播出后,陈洪带着76岁的母亲王女士见到了黄新民。别时,还是嗷嗷待哺的婴儿,重逢时,却已年过半百。48年,母子天各一方,终于团聚。

  黄新民说,大哥陈洪于2006年辞世,母亲王女士今年已86岁,每年春节他都会带着自己的家小回到南通看望母亲。“我母亲说,找到我,这辈子无憾了。”(大河报 实习生 李梦龙 记者 张丛博 文 首席记者 陈晓东 摄影)

【编辑:王永吉】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