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聚焦失能老人之困:一人拖累全家 保姆难请难留(2) 查看下一页

2013年10月10日 13:00 来源:浙江在线 参与互动(0)

  机构养老

  不得已送进老人公寓

  尽管养老院早已不是新鲜事物,但在信奉“养儿防老”的中国,特别是在讲究面子的温州,把失能老人送进养老机构,对很多家庭来说依然是不得已的选择。据了解,在温州18万失能、半失能老人中,大多数还是像陈星妹、翁玉香一样在家养老,只有很小比例的老人,因为各种原因住进养老机构,在护理员的照料下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

  “这里蛮好的,有人给梳头、洗澡,要喝水、上厕所,说一声就有人来帮忙,照顾很细心。”说起目前的生活,84岁的潘永香老人脸上笑眯眯的。不一会儿,又黯然神伤起来,“我家楼上楼下很大的,就是孩子们都忙,要是脚好了,我想搬回家住。”

  潘阿婆是永嘉人,几个子女均迁居市区,老伴过世后,她独自在老家生活。大约半年前,老人因糖尿病住进医院。出院后,尽管心里不大情愿,行走不便的她还是被子女送到了红景天莲池老人公寓,过起了由专人照料的集体生活。几个月过去,虽然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但潘阿婆最惦记的,还是回家。

  瘫痪与失智老人最多

  作为市区不多的一家以护理为主的养老机构,该公寓目前住了95名老人,其中60多位是失能、半失能老人。根据护理难易程度,每位老人收费从每月3500元到2000元不等。据公寓负责人陈玉萍介绍,由于环境较好,护理也规范,尽管收费略高于其他老人公寓,依然很受欢迎,不少老人为长年住客,还有老人介绍熟人来住的。

  “大都是因为子女无暇照顾才来的。”陈玉萍说,公寓里两类老人最多,一类是中风瘫痪卧床、需要定时翻身清洁的,一类是患了老年痴呆症、自己不记得吃饭如厕的,这样的老人,家人很难照料。因此,虽然很多老人依然认为“住敬老院”是件说出去不体面的事,但也有一些老人是抱着减轻子女负担的想法,主动选择在这里养老。

  93岁的陈素眉老人就是其中一位。已经在此住了6年的她虽然行动不便,却依然耳聪目明。在她看来,每天早起由护理员帮着洗个澡,下午和其他老人搓搓麻将,三餐定时的生活,远比让7个子女轮流在家照顾自己要好。“我方便,他们也不麻烦。”陈阿婆笑呵呵道。

  像陈阿婆这样乐观豁达又懂自得其乐的老人还是不多。记者看到,公寓里的老人大多长时间躺在床上似睡非睡,或者神情木然地望着某个角落。缺乏家庭温情的晚年生活,漫长而孤独。

  护理员短缺是最大瓶颈

  与家庭养老相比,养老机构的优势在于对失能老人的护理更为专业。例如记者探访的这家老人公寓,除定期开展护理技能培训外,还对护理员照料老人洗澡、喂食、翻身等的动作、态度及语言做了明确规定,并实行每日考核。“这份工作并不好做。”陈玉萍说,一些老人长期失能后脾气变差,一些则是失智如幼童,护理员无故被骂的情况时有发生。同样,个别护理员在工作时态度不好甚至动作粗暴的情况,也并非没有。“只要老人或家属有投诉,我们都会调查处理。”陈玉萍说。

  因此,尽管月收入有三四千元甚至更高,护理员队伍依然处于总量缺、流失快、新生力量少的尴尬局面。“我们这算稳定的,走掉的不多,但也很少有‘新人’来。”陈玉萍无奈表示,该公寓十几名护理员多是四五十岁的外来务工妇女,由于人手不足,每位护理员要照顾4名以上老人,多的有六七人。因为忙于生活照料,能用来陪伴慰藉老人的时间少之又少。

  36岁的李娟红来自安徽,是该公寓最年轻的护理员,已在此工作7年,获过省优秀护理员荣誉。她坦言,自己出身农村,不怕辛苦,也不怕老人便溺脏臭,最怕自己护理的老人不小心摔了、碰了。她说,多次想换个轻松些的工作,最后都因为和老人相处出感情、舍不得离开而不了了之。

  在陈玉萍看来,随着观念更新,今后选择到养老机构安度晚年的老人会越来越多,而他们所面临的最大瓶颈,还是护理员队伍。她希望,能有一个专门机构来培养、培训养老护理员,使其“来了就能用”,提高整体护理水平。

  普遍缺乏保健康复功能

  人手短缺的问题,并不止存在于民办养老机构。在位于市区杨府山的市社会福利院老人公寓,记者发现了类似情况。

  在这里,除政府集中供养的“三无”老人外,还有一百多位社会寄养老人,其中需要“特护”的失能、半失能老人约90多人,配置的工作人员包括8个护工和2个管理员。这意味着,每位护工要“包干”照料十来位老人,远远超过3名失能老人配备1名护理员的国家标准。“很难招,年纪轻的嫌脏,现有的护工很多是干了十多年的,平均年龄50多岁。”该院业务科负责人说。

  同样由于招不来人,这家温州招牌最硬的公办福利院如今没有专门的康复医师,多年前购置的针灸仪等简单康复设备,也由于上任医师退休而闲置。“政府层面对这块的关注还是不够,投入不足,设施、人员都缺乏,导致现在只能提供生活照料,后续的康复等跟不上。”这位负责人坦言,康复其实对失能老人十分重要,例如中风后,没有康复的,一年就会从轻度转成中度,而康复得好,这个过程能延长到3至4年。

  市老龄办副主任陈光富说,由于行业利润薄以及由此导致的投入不足,温州养老机构普遍存在规模偏小、档次低、配套设施不完备、活动场所少、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只具备简单的生活照料功能,缺乏专业服务队伍和养老必需的学习教育、文体活动、保健康复等功能,是温州养老机构共同的问题。在他看来,加快建设护理型养老机构、健全完善居家养老社会支持网络,以及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发展,都是解决包括失能在内的空巢、高龄老人的养老之困的关键所在。

【编辑:王浩成】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