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京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 红色预警单双号限行

2013年10月17日 09:26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橙色预警发布时

  ■“停产”即部分工业企业停产,部分企业限产减少30%的污染物排放

  ■“停工”即部分土石方和建筑拆除工地停工

  ■“停放”即全市烟花爆竹停止燃放

  ■“停烧”即露天烧烤停止经营

  红色预警发布时

  在“四停”基础上还将增加

  ■“停车”即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渣土、砂石等易扬尘的运输车辆停运

  ■“停课”即中小学和幼儿园停课

  根据市委常委会昨天通过的《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当本市发布空气污染红色预警时,即预测未来持续三天出现严重污染时,机动车将实施单双号限行措施,而本市各级党政机关的公务用车在执行单双号限行措施的基础上,还将再停驶30%的车辆,即整体停驶80%;运输渣土、砂石等易扬尘的车辆将全部停驶。为方便出行,轨道交通将根据客流变化加开临时列车,晚间停运时间将延后30分钟。

  根据环保部《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分级方法,空气质量指数(AQI)在201至300之间为重度污染;在300以上为严重污染。《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将空气重污染分为四个预警响应级别,由轻到重顺序依次为四级、三级、二级、一级,分别用蓝、黄、橙、红标示,蓝色预警即预测未来一天出现重度污染,黄色预警即预测未来一天出现严重污染或预测持续三天出现重度污染,橙色预警即预测未来持续三天交替出现重度污染或严重污染,红色预警即预测未来持续三天出现严重污染。

  根据方案,当橙色预警发布时,本市将实施“停产、停工、停放、停烧”等“四停”措施,“停产”即部分工业企业停产,部分企业限产减少30%的污染物排放;“停工”即部分土石方和建筑拆除工地停工;“停放”即全市烟花爆竹停止燃放;“停烧”即露天烧烤停止经营。红色预警发布时,在“四停”基础上还将增加“停车、停课”措施,“停车”即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渣土、砂石等易扬尘的运输车辆停运,“停课”即中小学和幼儿园停课。

  “一冲”即加强道路保洁,也是一项重要措施,本市将在蓝色预警和黄色预警时加大水车作业频次和道路清扫保洁频次;橙色预警时将在日常保洁基础上,增加保洁作业1次;红色预警时,将在日常道路保洁基础上,增加保洁作业2次以上。同时,本市还将在气温适宜条件下,在白天对重要地区和道路实施喷雾降尘2至3次,提高能见度。

  市民将提前至少12小时获知限行

  据了解,市民将提前至少12小时获知单双号限行信息。汽车尾号为“1、3、5、7、9”的,一律在日期为单数的日子里限行;尾号为“2、4、6、8、0”及“二○○二”式号牌,一律在日期为双数的日子里限行。

  单双号限行的范围为本市行政区域内道路,限行时间为当日的零时至24时。实施单双号限行时,暂停实施尾号轮换限行措施。

  限行信息将通过北京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市政务微博、短信、手机应用软件“北京服务您”、电子显示屏等平台发布。

  当实施机动车单双号管理措施时,本市公共交通预计增加客流200万人次,为方便市民出行,市区公交、郊区客运企业将按照高峰应急运力配置车辆,优先调派纯电动、混合动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公交车。全市将增加2.1万至2.5万辆运营车次,备班车辆不少于150辆。

  预警适时发布健康防护提示

  据了解,方案中的应急措施分为三类,分别为健康防护措施、建议性污染减排措施和强制性污染减排措施。

  相关部门提醒市民根据预警级别做好健康防护。建议儿童、老年人和呼吸道、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等人群在重污染天尽量留在室内,避免户外活动;参与户外活动的人群可采用佩戴口罩等保护措施;企事业单位可根据情况实行弹性工作制;医疗机构应加强呼吸系统疾病等医疗救治工作。

  建议性污染减排措施包括建议市民公交出行、减少使用油漆涂料,驾驶员驻车时及时熄火,相关单位降低排放等等。

  而除停课之外,“停产停工停放停烧停车”及冲洗道路这“五停一冲”均属于强制性污染减排措施。

【编辑:王硕】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