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便民的公共自行车才能骑得更远

2013年11月13日 13:00 来源:齐鲁晚报 参与互动(0)

  潍坊市的公共自行车已经推行约两周时间,受到了群众的欢迎。根据统计,目前累计借车次数为349961人次,办理各类借车卡47612张,近来有几天的借车量已突破3万人次。更为可喜的是,已有两对新人,选择骑用公共自行车举行婚礼。原本显得土气过时的自行车出行,又重新成为了一种生活的时尚。

  由政府埋单为市民们提供公共自行车,可谓益处良多。一方面,为市民生活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另一方面,鼓励倡导更多人通过自行车出行,也是治理交通拥堵、尾气污染等“城市病”的良方。一辆小小的公共自行车,背后透出的是城市管理的智慧。

  以往,面对城市管理中出现的难题,一些政府部门无一例外地采取了严管的措施。交通压力大了,就搞个“严管街”;摊点摆得多了,就弄个“示范路”。这种做法看似挺有成效,其实是典型的“割肉补疮”,只是让一两条道路秩序井然,根本问题依然难以解决。

  而公共自行车的做法,才是真正的对症下药之举。有了专门的停车点,不用担心车辆存放问题,而且借取交还都很方便,市民们自然愿意选择骑车出行。这也说明,政府所倡导的“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仅靠宣传引导还远远不够,更要把公共服务落到实处。服务到位之后,市民享受到了好处,自然会对政府的方针政策予以善意的配合。

  但在“限制”和“疏导”两种手段之中,有关部门往往喜欢前者。主要原因是,“限”要容易得多。规定一出,只管着罚款就行了,成本也大多要由市民来承担;而“导”却相反,完善服务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弄不好还费力不讨好。所以许多地方都视疏导为“下策”,更乐于采取严管的办法。

  实际上,这种只知道严管重罚,滥施行政权力的管理办法,是一种典型的“懒政”思维,只会治标难以治本。而要做到对城市发展的难题“标本兼治”,首先需要改变的,是管理部门自身的态度。(雒武)

【编辑:杜雯雯】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