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意义重大

2013年11月13日 16:36 来源:甘肃日报 参与互动(0)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利于西部地区更好地发挥区位、资源优势,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配置市场资源,推动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力争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并实现我国东西部经济的平衡发展

  前不久,习近平主席在访问中亚时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受到国内外高度关注。这个战略构想,高瞻远瞩,气魄宏大,具有多方面的战略意义。

  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利于深化区域交流合作,通过互利共赢的经贸文化交流,密切我国同中亚国家的关系,进而推动欧亚大陆经济合作的深化。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形成和拓展,将使中亚国家可以便利地通往世界上经济发展最活跃的亚太地区,同时,也将促进中国的向西开放。而在欧美市场普遍不景气的背景下,拓展中亚、西亚和南亚市场,无疑对我国的外贸出口具有积极意义。

  中国和中亚国家间在地域特点、资源禀赋、经济结构、文化特色、生活方式上存在着明显的互补性,在能源、交通、电信、农业、化工、纺织、科技创新等各个领域也都明显地存在着互补特性。近些年,双边经贸合作发展迅猛。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额达到了459.4亿美元,与1992年建交之初的4.6亿美元相比,增长了近100倍。这样的发展势头,超出了20年前人们最大胆的预想,有理由让人们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合作共赢充满更高期待。

  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进一步拓展中国通向中亚、欧洲的陆路通道,对于巩固中国的战略安全与经济安全,具有重大战略价值。近年来,美国在重返亚太的过程中,推出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和“新丝绸之路计划”,都把中国排除在外,遏制中国发展的意图十分明显。对此,我们除了努力打破两条岛链的封锁外,还应积极落实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形成连接东亚、西亚、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进而取道中亚直接面向中东、欧洲大市场。如此,通过打造这条我国深度开放的陆上大通道,将彻底打破美在海路封锁我国的战略企图。

  而且,中亚地区处于欧亚大陆的腹地,具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对于中国的地缘安全和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地缘安全与地缘经济需要联姻,地缘政治需要经济基础支撑。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之际,经济增长也是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增长乏力,往往会给稳定造成冲击,进而引起地区政治的不安定。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经济、贸易、货币的联系的加强,将为欧亚大陆腹地的多边安全合作注入新的活力,为地区安全提供“内生动力”。因此,丝绸之路经济带不仅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还有着巨大的安全效益。

  此外,借助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契机,如果能够推动我国与沿丝绸之路各国打通金融环节的障碍,实现各国在经常项目下和资本项目下实现本币兑换和结算,在欧亚大陆建立以本币为主体的货币圈,不但能极大地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节省中间环节,避免汇率损失,降低流通成本,提升贸易的规模和质量,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而且还将给相关各国带来金融安全的效益,避免因美国的金融政策和美元汇率变化而带来的金融风险,从而巩固金融主权。当前,中国与俄罗斯在货币互换和本币结算方面已经做了有益的探索,这一经验可以扩大到中亚地区。

  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还有利于拓展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空间,推动西部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将对未来欧亚大陆政治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而中国广大中西部地区将成为这条经济合作走廊的战略通道和经济腹地。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在中国向西开放的大背景下,这一战略构想的提出,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在第二个十年实施过程中的深化,必将推动西部大开发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进而打造西部大开发的升级版。

  近代以来,由于海路交通的发达和海洋贸易的繁荣,深处内陆的西北地区逐渐成为亚欧经济发展带上的一块“凹陷”地带,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小康进程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外开放仍处于初级阶段。以2012年的数据为例,西部地区进出口贸易总额2300多亿美元,仅相当于广东的1/4、江苏的1/2。所以,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搭建内陆开发开放型经济发展平台,将能让西部地区更多地参与到全球贸易中来,有利于西部地区更好地发挥区位、资源优势,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配置市场资源,推动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力争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并实现我国东西部经济的平衡发展。(本报特约评论员 林治波)(作者系人民日报社甘肃分社社长)

【编辑:柳龙龙】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