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打工妹返乡开鞋厂年入50万 未来打算扩大规模生产

2013年12月17日 15:06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参与互动(0)

  陈宏才(右一)的鞋店。

  每天早上6点起床开店,晚上 10 点才关门,进货、生产、销售……这就是泸州纳溪区护国镇沙田村居民陈宏才一天的生活轨迹。今年39岁的她,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与棉鞋结下了不解之缘。

  如今,经过三年的艰苦创业,她的棉鞋作坊发展已经步入正轨。今年年产量将达10万余双,纯收入达50多万元。日前,这名返乡打工妹向记者讲述了那段艰辛的创业故事。

  外出打工 萌生创业念头

  今年39岁的陈宏才,是纳溪区护国镇沙田村的村民。在返乡创业之前,有着11年的外出打工经历。

  2002年,随着沿海一带打工热潮的兴起,陈宏才开始了自己的南下打工生涯。先后在广州、中山、东莞、佛山等几个城市辗转。2008年,陈宏才到浙江慈溪周巷一家专业的棉鞋工厂当起了做鞋工人。谈及当时那些学艺的日子,让陈宏才刻骨铭心的就是“苦”。

  陈宏才介绍说:上班第一天,她的手就打起血泡,晚上睡觉都成问题。看到厂里的棉鞋很畅销,经常供不应求。经过反复思量,她萌生了自己干的念头,遂决定坚持下去,学成后回乡自己做棉鞋。

  返乡创业 挖到了第一桶金

  2010年6月,陈宏才随老公赵国文回到了家乡纳溪区护国镇。靠着自己和老公打工存下的10多万元,再加上借来的10万元钱,买了七八台机器,在镇上租了4间门市,再叫上邻里好姐妹。就这样,她的棉鞋手工作坊开工了。

  然而,正当陈宏才准备大干一番之时,她突然发现所有的钱都压在了原材料上,根本没有多余的周转资金。陈宏才回忆:“当时穷得包包里连100元钱都拿不出来了,差根针、差根线都可能停止生产。经常买菜都向员工借钱,压力很大。”

  她曾经也想过放弃,但跟着她干的七八名姐妹一直在背后默默鼓励、支持她,让她有继续干下去的勇气。作坊没钱运转的时候,姐妹们纷纷借钱给她,工资也可以先欠着。

  到了2011年底,陈宏才的创业路终于有了转机,她的作坊生产的第一批棉鞋全部卖完了,除去开支,纯收入达10多万余元,她终于挖到了第一桶金。

  未来打算 将扩大规模生产

  昨日,在护国镇赵氏棉鞋店门口,围满了前来买鞋的市民。陈宏才也忙得不可开交。

  据了解,陈宏才生产的棉鞋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每双鞋跟后面的商标上都留有电话号码。谈起这事,陈宏表示:“我的棉鞋每一双都必须是‘良心’鞋,把电话号码留在上面,一是要保障质量,对得起父老乡亲,二是想要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

  经过三年多时间,如今“赵氏棉鞋”的发展已步入正轨。在护国镇上开了4家分店,员工增加到了20多人,而所有的员工都是护国镇上的留守妇女,年龄最小的20岁,最大的已经66岁。大家都觉得在陈宏才这里干,比在外打工强多了。

  “在这里上班离家近,既能照顾家,收入也不差!一个月下来还是有2000多元的收入,对于我来说已经很不错了!”工人冯国芬笑呵呵地说。目前,“赵氏棉鞋”已经销往泸州、重庆、成都、贵州、西藏等地,很多消费者都慕名来买她的棉鞋。预计今年产量将达10万余双,纯收入达50多万元。接下来,陈宏才打算她将注册商标、建厂房,加大投入、扩大规模生产。多生产“良心”鞋,让更多的留守妇女在她厂里就业。

  肖光荣 华西城市读本记者 雷朋 摄影报道

【编辑:王安宁】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