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成都商报:央行需为流动性紧平衡"秘籍"引配套机制

2014年02月11日 15:04 来源:成都商报 参与互动(0)

  始终保持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紧平衡,是让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更敏感、让货币政策能够更有效发挥作用的必要前提,但央行必须配合紧平衡而同步引入其不可分割的稳定预期配套机制,否则可能埋下潜在的风险隐患。

  2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13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对国内形势的判断和未来政策取向与前期相比没有发生变化,即披露未来货币政策总体仍然会“中性偏紧”。这意味着,即使经济增速放缓,货币政策也将只是微调,流动性大放水的情况不会重演。

  报告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传递出流动性紧平衡今后将成为常态的信号,这也亟须央行引入“稳定预期”机制。

  本期报告中的“观察市场利率变化的几个视角”这一专栏,首次全面、客观、公允地分析了“钱紧”的真正原因及流动性的未来前景。

  在原因方面,专栏认为:“从更为宏观和整体的视角看,反映了过快增长的流动性需求与适度供给之间的‘冲突’。”具体来说,就是2013年5月之前,M2“明显超出年初预期目标”,虽然经济增速仍在下行,但“没有选择放松银根进行刺激的方式”,所以市场利率变化加大,“与流动性总闸门调节作用增强的大背景有关”。

  对于市场所谓钱多却还闹“钱紧”的困惑,专栏表示:“各类融资活动越活跃,就越是会消耗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从而导致对流动性(基础货币)的需求上升。”

  对于未来的流动性前景,专栏表示:“随着金融创新加快、金融产品更趋复杂,要控制住全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条件,就需要更多依靠银行体系流动性这个‘总闸门’来发挥作用。”所以,未来“需要容忍合理的利率波动,由此起到引导资源配置和调节经济主体行为的作用”。当然,央行本身也需要“更好地把握流动性管理和利率变动之间的平衡,发挥好调节和引导预期的作用”。

  多年以来(至少在2006~2012年间),央行一直认为商业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总体较为宽裕,由此导致商业银行对央行的调控不够敏感。而自2013年6月的“钱紧”之后,央行终于实现了其期望已久的商业银行流动性的紧平衡。这种状态得之不易,中央银行不会轻易放弃,这种意图从2013年央行开展的对3年期央票到期续作的“锁长放短”操作上可以清晰显露出来。

  的确,成熟市场经济体的央行能够仅仅通过利率的微小变化就有效调控商业银行的行为,这一“法宝”其实就是努力维持商业银行体系对央行持续存在一个小的“负缺口”(必须依靠央行的流动性注入才能保持平衡,无论这个缺口如何之小,但必须得有),这样才能使央行的利率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但我们必须注意,成熟市场经济体的央行深知:维持商业银行体系流动性紧平衡固然可让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变得更加敏感,但如果处理不好,也更容易酿成不可预期的金融风险。所以,这一紧平衡策略始终与保持市场稳定预期的操作如影随形,这些稳定预期的操作包括:一、公布某个期限货币市场利率的政策目标水平并努力维持其稳定;二、不断强化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并加强与市场的沟通。

  笔者也认同,始终保持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紧平衡,是让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更敏感、让货币政策能够更有效发挥作用的必要前提,但正如现任美联储主席耶伦所说,信息沟通不只是货币政策目标利率调节的补充手段,其本身就是一项“独立而有效的工具”。我国央行在学习和领悟到流动性紧平衡的政策“秘籍”之后,必须尽快引入其不可分割的稳定预期配套机制,否则可能埋下潜在的风险隐患。(鲁政委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