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破解行贿新招根在简政放权

2014年02月14日 09:05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中央这两年的禁令的确使不少官员战战兢兢,不敢再受贿,行贿者也收敛了不少,但在个别地方,这种现象没有杜绝,而是以更隐蔽的方式存在,外人更难察觉。”杭州建筑行业一家企业主刘成向记者讲述了他所知道的当下最新最流行的行贿和受贿方式。(新华社)

  公权掌握着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利益和资源的分配权,且公权本身就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必然成为商人追求和获取的目标。很多地方还做不到完全的公事公办、照章办事,商人只有用钱铺路、靠关系说话,拿出一部分商业利润当成行贿成本,而有些官员像迷恋尼古丁一样迷恋权力,习惯于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当成牟取私利的工具。

  从某种程度上说,行贿成了商人的“刚需”,而受贿则成了少数贪腐官员的“权力瘾”。因此,尽管这两年禁令不断,反腐高压一再升级,但无法从根本上遏制行贿和受贿行为。拿建筑行业而言,如果没关系、没背景,各个环节复杂的审批手续让人跑断腿暂且不说,很多项目根本就拿不下来。相反,如果某个级别的官员说句话、打个招呼,一切万事大吉。

  说到底,行贿“新策”的流行根在政府对经济干预和管制太多,一些官员自由裁量权太大,形成了一定的腐败空间。同时,由于关权力的“笼子”编织得不够细密,权力运行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公权与利益的结合在所难免,并让一些掌握公权的官员通过“权力寻租”的方式牟取私利。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甚至商人除了行贿送礼就无所适从,不知道该怎么与官员打交道。

  近几年,尽管政府多次简政放权,下放审批权,但远远不够,行贿“新策”就是证明。因此,破解行贿“新策”根在简政放权,公共资源更多下放民间,用法治代替人治,让商人安心专心搞业务,而不是绞尽脑汁去行贿。

  陈广江

【编辑:王硕】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