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广州日报:大学接地气 毕业生才能有生气

2014年02月20日 10:00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去北上广还是去中小城市?昨日,“大学生去哪儿”系列评论第一论,围绕大城市与中小城市资源配置失衡的深层次矛盾展开。评论推出后引起热烈反响,不少读者纷纷“跟帖”与本报互动。

  而除了资源配置问题外,就业难之所以出现,与高等教育的自身结构以及“市场导向”的缺失不无关系。今天,“大学生去哪儿”系列评论的第二论,将探讨一个理想的高等教育结构,在这座“金字塔”中既该制造“大师”,也得产出“螺丝钉”。

  ——编者

  “就业难”是大学毕业生们挠头的事,“招工难”是挂在用工企业嘴上的话,矛盾如此尖锐,现实如此反讽。先说这“招工难”,据北京人才开发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市场人才缺口呈“哑铃型”,高端的是管理及技术人才,低端的是服务业人员和一线工人,而求职的大学毕业生多半属于“中间段”,高不成低不就,两头不到岸,一些拖着拖着就成了“必剩客”。

  一位日语系毕业生,已经找了大半年工作了,还没有着落,她说,有的企业很需要日语人才,但都是实用型的,而大学日语系,只是教会了学生一门语言,应用能力还不如日语短训班。能力不足不妨慢慢打磨,就怕心态坏了,大学生的架子端上去下不来,哪怕许多服务行业工资比大学本科生还高出一截,他们也不愿意屈尊纡贵,宁愿“啃老”。

  “产品”不好卖,不能怨“顾客”,“工厂”也有责任。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制造商”难辞其咎。一些高校在专业设置上,要么闭门造车,无视市场需求,一味追求“高大全”——高档次、大专业、全谱系,无论全国重点,还是地方院校,“语言”、“管理”、“金融”、“计算机”等“通吃”专业遍地开花,地位堪比粤菜中的鸡鹅;要么盲目跟风,唯市场马首是瞻,什么专业时下热销,就上什么专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要么削尖脑袋升格,专科升本科、学院升大学、地方院校升省级院校……可惜,庙还是那座庙,和尚还是那些和尚,戴顶“大帽子”也未必能成为“高富帅”。

  一个较为理想的高等教育结构应该是“金字塔”型:“塔尖”为少部分人准备着,培养具有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高精尖”人才,也就是“大师”和各类精英。“塔基”则向社会所有人开放,进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短期教育,为社会大机器生产各类“螺丝钉”,或者说“经济适用型人才”。现在的问题是,许多大学既没能力、心思培养“大师”,对“螺丝钉”制造更没兴趣。大学数年,学术钱也交了,时间也浪费了,到头来也没有一技傍身,毕业后像鸭子一样被赶到市场,加入“就业难”大军。一些不甘于过“女生追韩剧,男生打游戏”日子的学生,只有马不停蹄地考研、考各种证。证到手了,一样眼高手低,就业不易。

  大学要“接地气”,毕业生才能“有生气”,就业难的“魔咒”才能解开。专业设置上,哪怕是综合性大学,也要有“顾客就是上帝”的意识,多听听“顾客”所思所想。要是自己听不到,就向专业咨询机构购买相关服务。教育结构上,缩小“塔尖”,夯实“塔基”,拉大两者距离,增大职业教育比例。尤其是地方院校,与其成天做“高大上”的白日梦,不如华丽转身,以过硬的职业教育特色兴校。政策引导上,要“清淤疏浚”、“放水养鱼”——开放职业教育市场,采取多种形式办学,鼓励各类资金主体进入,才能搅动“一池春水”。

  天生我才必有用,“大用”还是“小用”就要看教育,教育还是要把学生就业当作重要价值观。(评论员 练洪洋)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