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培育价值观要有植树造林精神

2014年03月03日 15:01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寻求共识不是心急火燎地到处摘果子,核心价值观更要经得起岁月的沉淀和现实的严峻挑战。一切在历史和实践中得到的东西,如果视之为当然,如果不懂得珍惜,不善于坚持,也可能在历史和实践中再次失去

  每个思想成熟的人都会有自己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即便如此,真假美丑、荣辱苦乐、得失利弊的选择和判断,还是因人而异,就像鞋子是否好穿,必然因脚而异一样。现实生活中价值和价值观念都表现出多元的特性,因主体不同而不同。智者乐水,周流无滞;仁者乐山,厚重不迁。有人偏好琴棋书画诗酒花,有人喜欢柴米油盐酱醋茶,标准不一,尺度不同。主体的多元决定了价值观念的多元。

  但是一个社会要健康有序稳定发展,又必须有一个相对来说能够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多元之间要共处,需要形成共识:我不同意你的立场和判断,你也可以保持你的特殊性,但我们可以共同寻找并确认一个公认的前提进行讨论。没有共识,鸡对鸭说,只能是一笔糊涂账;有了共识,才谈得上讲规则,守诚信,明事理。

  社会主义是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那么它为大家所公认的价值观就要以人民为主体,以人民的利益为标准,进而形成一套带有共识性的价值观念体系。否则,要么不是社会主义的,要么就成不了共同价值观。如果说共识是处理多元价值观矛盾冲突的基础和前提的话,那么核心价值观就是引领社会前进的航标。

  目前来说,认真处理好多元、共识和核心的关系也许比单纯地强调核心价值观更有现实意义。不可否认,今天的中国正面临价值观矛盾和冲突比较显著的转型期,“万般皆下品,唯有权钱高”的感叹、“不愿为执行规则所累,宁愿为适应潜规则受罪”的评价、“信仰失落、腐败堕落”的指责时有耳闻。且不论信息的偏激和依据,其背后和侧面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价值观建设中的失范现象。中国传统的价值观、西方近现代价值观、传统社会主义价值观究竟如何在多元中凝聚价值共识,进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有益养分,是一个需要我们共同回答的问题。

  对老祖宗留下来的价值思想和精神财富,我们似乎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少儿读经”、“美丽中文”的阶段。君子人格的示范、礼仪习俗的熏陶、天地人关系的处理、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等,依然可以成为今天中国社会的价值共识,并转化为维系世道人心的入世情怀。当然要警惕封建宗法价值观在新的形式和外衣下死灰复燃,也要逐步扬弃信仰生活中 “临时抱佛脚”、“见好就收”的实用功利倾向。对近代以来西方社会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工业革命一路走来形成的价值观,我们也应有更加明晰的立场和清醒的认识。近代西方文明发展为现代西方文明,其间虽然也有变迁,但基本精神一脉相承。真正对中国产生冲击的西方文化,也许不是古希腊罗马文化,也不是欧洲中世纪文化,而是欧美现代文化。这种文化在全球取得支配地位,至今仍属强势,我们不能满足于表态和站队,而要像马克思当年那样,弄清楚其中的机理,避免资本和市场的野蛮,吸收其中的文明成果。

  从多元走向共识,由共识形成核心,需要耐心细致的植树造林功夫。寻求共识不是心急火燎地到处摘果子,核心价值观更要经得起岁月的沉淀和现实的严峻挑战。一切在历史和实践中得到的东西,如果视之为当然,如果不懂得珍惜,不善于坚持,也可能在历史和实践中再次失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和智慧,要继续跟上新实践的步伐,有效回应现实社会价值体系的冲突和矛盾,继续引领社会思潮,并为解决问题提供有说服力的思想和智慧。这需要一个过程,急于求成往往适得其反。(黄凯峰 上海社科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

【编辑:柳龙龙】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